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企業減負不能以職工“福利”為代價

  • 發佈時間:2014-12-30 02:32:46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近來關於社會保險的社會關注度逐漸升溫,尤其是養老保險,有關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並軌、個人賬戶空賬、延遲退休、企業繳費壓力大等爭論話題不斷。據媒體報道,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日前在回答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的聯組會議專題詢問時表示,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水準確實偏高,“五險一金”已佔到工資總額的40%至50%,企業覺得負擔重。

  早在幾年前,就曾經有學家專家呼籲降低企業繳納社會保障費用的比例,為企業“減負”。但在當時,這個觀點曾引起極大的爭論。反對觀點認為,企業所繳納的社會保障費用,實際上是職工的“福利”,正是在國家強制規定下,職工才能獲得這份福利,如果再削減的話,會極大地挫傷職工的安全感,導致社會消費下滑,內需進一步疲軟。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是企業還是職工,任何一方的生存空間被擠壓,都不利於經濟社會的平穩運作,因此必須尋找這其中的平衡。現實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只把眼界局限在企業與職工這個封閉空間中,那將是一個死局。只有尋找新的空間,才能釋放企業與社保基金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説,我們既要給企業減負,不要讓福利成為壓垮企業的稻草,同時也不能削減職工在養老、醫療和住房公積金等方面的“福利”,必須尋找一種可增值資産注入到大的社會保障池子中來,充當過去應該付出而沒有付出且今後必須要付出的轉製成本。而這個資産,無疑屬國有資本最為適合。

  國有資本屬全民所有,用全民所有的資本服務於幾乎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可謂物盡其用。當然,不管將多大比例的國有資本劃撥到社保體系中來,都會有很多執行層面的困難有待研究,但這並不是遲疑不前的理由。

  對於企業而言,在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金融環境中,越早地減少當期現金流支出,就會越早的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撐。通俗地理解,相當於用國有資本的遠水解了企業的近渴,既緩解了養老金賬戶的壓力,也緩解了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如此破局,豈不妙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