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創新是德國製造的核心

  • 發佈時間:2014-11-15 00:31: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德國製造是品質的最好證明,代表先進技術和經久耐用。”法蘭克福Hochster瓷器廠總經理約格·克斯特隨手拿起會議室裏的一隻咖啡杯,表情堅定而自豪地説。

  “中國製造麼”,他臉上露出尷尬的笑,“讓我説什麼好呢?”停頓幾秒鐘後,這位老練的行銷專家用坦率而又充滿外交技巧的話説:“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過去幾年,中國産品品質有了改善。中國産品在德國口碑不算太好。我們要與中國保持距離,否則我們怎麼保持優勢。但中國製造的發展前景很好。就像上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被德國人看作垃圾,後來他們從物美價廉發展為高價高質。”

  如果將中德兩個製造大國進行比較。上面這一番話可以説代表了目前德國人對中國製造的真實看法。不過,熟悉製造業歷史的人知道,“德國製造”一詞本身也有著一段屈辱史。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共關係部高級經理曹奕告訴筆者,“德國製造”是100多年前(有學者考證大約是150年前)由當時的全球製造強國英國以羞辱的方式強加給德國的。

  19世紀的德國,由於工業革命晚于英、法很多年,在歐洲大陸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當時德國出口到英國的産品被認為是品質低劣的代名詞,而且模倣抄襲盛行,被英國人瞧不起。為了防止德國來的産品影響了英國製造的名譽,英國人強令從德國來的商品都須打上“德國製造”字樣。

  當時的歐洲人無法想像,百餘年後,德國製造不僅趕超英國,在歐洲甚至世界都更加受到尊敬。

  那麼,德國製造與眼下全球熱衷探討的“創新”又是什麼關係呢?

  在北京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創新”做出新的表述,被媒體解讀為中國的創新宣言——“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明年將是中德創新合作年,預計雙方會在創新上持續大做文章。但中德雙方在創新上的理解有所不同。

  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東亞事務處處長葛林·哈克曼對筆者説,創新是非常寬泛的,中國更關注技術、經濟創新,但我們更關注法制對話、人權對話,這是德方希望拓展的寬泛主題。

  她説,從企業角度看,德國有非常多中小企業,大部分為家族企業,在研發上幾乎沒有政府支援,他們自己會大量投資。根據我們的理解,中國的中小企業就是規模小,在技術和創新上都沒什麼優勢。但在德國,中小企業有多年的自主創新傳統,他們熱衷於發明創新,對技術創新有無限嚮往和快樂。另外,德國中小企業喜歡遠離政府,政府也願意讓企業自身去做轉型,以自身的創新技術去帶動發展。所以,我們的創新經驗並不能簡單複製,要讓孩子從小對技術創新有興趣和渴望。

  徳國學者赫爾曼·西蒙在探討中小企業成功秘訣的《隱形冠軍》一書中表示,多數隱形冠軍認為創新不應僅限于改進産品,而是將投資的中心側重於內外加工過程。小公司也能成為偉大的創新者。因為,在未知的領域沒有固定法則。創新是一種持久的探索,一種反覆試驗的過程。

  領導人胸懷世界,官員致力落實,企業家熱衷技術。但無論政治家、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家,對創新本身的推崇都是一致的。正如赫爾曼·西蒙所説:“持續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持續創新。”

  在調研過程中,還有一個細節令筆者印象深刻。在漢堡市的港口新城,遊客服務部經理Daniel Jahn 指著新城裏的一處兒童遊樂場説,這裡的設計專門請孩子們親自參與。因為只有孩子才最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可以説這是一種人性化設計,但又何嘗不是創新?請孩子設計自己的遊樂園,是真正的理念創新。

  漢堡經濟促進局國際部主任馬興漢特別強調德國大學的雙元教育體制,即學生一半時間在校學理論,一半時間在工廠或工作單位實習。這使德國的創新非常符合實際。馬興漢説,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與十年前相比,中國已不是簡單的模仿製造,而越來越多地有自己的技術和創造,這正是一種創新。

  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德國製造有著知恥後勇的故事,德國創新則是不斷學習探索世界的結果。

  中國與德國,在世界時間與空間坐標中處於不同的點,在某些時刻又有交集。在這些交集中,無論製造還是創新,都值得持續探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