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怎麼給短命建築開法治“藥方”

  • 發佈時間:2014-10-31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短命建築”並非個案,除了一些原因外,往深裏説,就是因為“人治”多了,“法治”弱了。提高建築品質,醫治“骨質疏鬆”病,讓建築更結實,同樣要靠法治

  廣州市耗資8億元建成的陳家祠廣場,僅使用4年時間,近日卻因為地鐵建設需要拆除,引發持續爭議。

  這並非個案,早些時候,號稱“國內最高人物銅像”的廣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銅像、遼寧瀋陽的五里河體育場、重慶永川“地標”渝西會展中心……一個個響噹噹的建築都在“青壯年”時期被“推倒重來”。據有關統計,被拆除建築的平均壽命均小于30年,有的甚至還在“襁褓”中,遠遠低於國家標準,也低於發達國家70年左右的水準。

  “短命建築”非小事,它不僅造成了巨大資源浪費,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環境污染,還令政府決策蒙了羞,在群眾中的威信打了折扣。如何治愈這一頑疾,值得深思。

  “來去匆匆”的建築背後,有城市規劃考慮不週的原因,有建築品質低下、地質條件影響等原因,但更多的因素在於規劃決策“家長制”、“一言堂”,一些地方的領導幹部不顧資源和條件約束,盲目決策,熱衷大拆大建。往深裏説,就是“人治”多了,“法治”弱了。

  近年來,依法辦事、依法決策漸成風尚,但也要看到,在很多地方,一些涉及巨大公共財政資金和廣大人民群眾重要權益的決策,仍缺乏公開、民主、科學的依法決策程式,城市規劃就是“領導一句話”,“一屆班子一張藍圖”、“人走樓拆、邊建邊拆”現象突出,“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決策管理模式尚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同時還要看到,當下建築品質不高與相關法規不完善、監管不到位密切相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建築單位不嚴格執行建築設計標準和要求,偷工減料,品質監理不到位等造成的。提高建築品質,醫治“骨質疏鬆”病,讓建築更結實,同樣要靠法治。

  治短命建築須開法治“藥方”。不僅要加強建築領域相關立法,還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有權必有責”,確立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制這味“藥方”十分關鍵。要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向那些造成嚴重決策失誤的決策者追究責任,給每位決策者都裝上法治“緊箍咒”。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強調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並提出了具體的針對性舉措。真正讓這些舉措落地,將“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落實、落細,包括“短命建築”在內的諸多頑疾才能有效根除。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