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經濟放緩是各國經濟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0-22 00:32:0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自習總提出新常態之後,這一新詞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的代名詞,甚至漂洋過海,成了描繪世界經濟現狀的熱詞。百度搜索新常態的結果已經接近300萬個!

  但是,多少讓人有點尷尬的是,新常態很大程度上又與經濟放緩聯繫在了一起。或者,乾脆説的就是同一件事。換成定理就是,經濟放緩並不可怕,這只是一種新常態。你接受也罷,不接受也罷,總之,它遲早要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人説,經濟放緩是因為國企改革不到位,民企沒有替代國企成為增長的發動機。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大家似乎都能賺錢,但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才發現國企“大佬”成不了市場棟樑,民營企業也形不成足夠的支撐。這種把經濟放緩解釋成所有制問題的説法並不令人信服。國企民企之所以都不能頂住經濟放緩的壓力,原因不在企業,而在於更為重要的宏觀環境,或者説就是經濟規律。對此,我們除了主觀上積極努力應對之外,只有坦然面對經濟放緩的新常態。

  從國際來看,美國經濟剛剛度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量化寬鬆也才剛剛刀槍入庫,就在上周,美國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幾分鐘內無理由地暴跌35個基點,恍然2010年“閃電崩盤”再現,如果不是人們對全球經濟健康深感不安,收益率不可能下跌這麼多。的確,世界經濟也讓人難展笑顏。如布倫特原油價格就已自6月份以來下跌了27%,世界大宗商品的晴雨錶鐵礦石價格也已瀕臨崩盤。歐洲在2010年危機之後,似乎還沒有爬出泥沼,歐元區經濟主力軍德國經濟增長也在下滑,即使李總理非常希望再現馬可波羅時代的中歐關係,鋪設一條中歐之間的新絲綢之路,也不太可能代替當年的馬歇爾先生再來一次“英雄救歐”的新馬歇爾計劃,因為,中國經濟自己也已進入新常態。

  一場新的經濟危機也許已經等在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門口,以致他們的經濟學家“最擔心的是我們不清楚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原來虎虎有生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近來也變得像只病貓。俄羅斯已經自顧不暇,巴西也好不到哪去。IMF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已經敲響了警鐘,“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家顯然在出現嚴重放緩”,她提醒,量化寬鬆政策結束的衝擊波將震蕩新興經濟體。“我們將繼續告誡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準備好迎接稍稍大一些的波動性——相比我們在過去幾個月裏觀察到的情況。”19個大型新興經濟體的數據顯示,8月工業産出和第二季度消費者支出雙雙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準,出口增長也大幅下滑。這些趨勢正在強化人們的一種感覺,即較慢的增長正成為全球一些最具活力經濟體的長期特徵。“這是新的常態。”凱投宏觀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尼爾·希林表示,“就本10年剩餘時間而言,只能這樣了。這是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看來,全球經濟都出現了“4萬億元現象”,不獨中國如此。不過,中國的情況尤其複雜。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是經濟學家所稱的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三期疊加”。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2013年間,中國已經取得了連續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長率,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所不曾有過的奇跡。但這個奇跡已經難再續,中國經濟不會再有高速增長的舊常態,要準備忍受中速乃至低速的新常態。用李克強的話來説,經濟發展將從比拼速度變成看耐力和後勁,這就必須在換擋的同時轉彎。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經濟增長表現為每人平均收入的持續增加,每人平均收入的持續增加建立在勞動生産率的持續提高上,勞動生産率的持續提高靠的是技術創新使工人在現有産品生産上更有效率,或是將現有生産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部門從而實現産業升級。這就意味著不僅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經濟”要轉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要向內需啟動型轉型,房地産等産業支撐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型。無論國企,還是民企,無一例外。因此,新常態要有新心態,誰也別再指望有“4萬億元”。但誰也不能吃偏食,改革攻堅勢所必然,其中之一就是打破公有私有壁壘,調製公私混合的“雞尾酒經濟”。

  用新常態面對經濟放緩,必將成為新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任由經濟硬著陸。面對神情凝重的歐洲夥伴,李克強還是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中國沒有馬歇爾計劃,但中國經濟仍將是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陰影的帶頭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