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騎行文化將如何引領自行車産業健康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0-17 11:53:4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有著百年曆史的自行車,正從過去簡單的代步工具演變為集交通旅遊、休閒娛樂、健身競技為一體的重要工具。在這個角色轉換過程中,包括騎行活動在內的自行車文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騎行文化帶動下的中國自行車産業有何新特點?騎行文化將為自行車産業帶來哪些變革?騎行文化如何助推自行車産業轉型升級?近日召開的首屆中國自行車文化論壇上,與會專家就以上話題進行了討論。

  ?自行車運動已成風尚 中高檔自行車受青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普及,傳統自行車産業一度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但環保、低碳風尚的興起,讓自行車再度成為人們喜愛的交通、健身工具。

  “對以犧牲了太多環境和公共利益為代價的傳統工業經濟的反思,讓發展綠色經濟成為世界新潮流。”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説,同時,在物質生活豐富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也開始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尤其對軟性的東西即“非物質消費”更加重視,如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等。

  自行車行業恰是完全滿足這兩大動因的、綠色經濟和綠色消費的典型代表,由此,它重新進入人們視線且搖身化為時尚、健康生活的象徵,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自行車運動已成為風尚,騎行的魅力正在感染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形成了當代生活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中國低碳網首席執行官彭尚勇説,這種無與倫比的優勢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與大自然親近的和諧之美、健康快樂之美、瀟灑飄逸之美,它的環保、便捷、簡約、節省是其他交通工具所無法類比和取代的。

  自行車功能定位和市場需求的明顯改變源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帶來生活方式的變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99個地市級城市設置了公共自行車,綠道累計鋪設20000多公里;百人規模以上的自行車俱樂部已超3000家,自行車愛好者多達500余萬人,已基本覆蓋全國;每年舉辦一定規模的主題活動和賽事約3000多場,累計輻射影響人群達數億。

  隨著自行車文化和運動的推廣、普及,以休閒健身為目的的中高檔自行車越來越受青睞。統計數據顯示,大陸內銷自行車每年約為2700萬輛左右,其中變速車佔了30%;在變速車每年以近5%的速度遞增的同時,9至10速的高端産品更以年漲幅近10%的態勢穩步提升。

  自行車文化力量不容小覷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自行車産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73%,利潤同比增長17.3%,出口同比增長12.92%,表明自行車産業效益明顯好于速度;同時,自行車産業利潤和出口快於全國輕工業平均增速6.8和6.1個百分點,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潛力。

  在經濟形勢下行壓力較大和外需不旺的背景下,自行車産業經濟效益不斷顯現,成其背後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覷。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世成介紹説,早在2009年,中國自行車協會在輕工業55個協會學會中,率先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文化帶動産業,以文化提升行業形象”的理念,並連續五年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騎行活動以後,促使自行車文化“低碳、健康、休閒、時尚的豐富內涵和持續張揚的新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更成為當下人們現代、品質生活的重要標誌。

  馬中超説,自2009年協會啟動行業文化建設工作以來,“以文化為推手,全面提升産業”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成為行業共識。在這一指導思路下,傳統自行車製造開始步入新的良性發展軌道,近兩年更是將“多樣化、品牌化、高端化”和“提高自行車人口比例、提高千元以上自行車比例”明確為發展趨勢和目標。

  隨著自行車文化的普及和深入,産業鏈條已由傳統的“原材料—零部件製造—整車—銷售”延伸為“原材料—零部件製造—整車—銷售—衍生品開發”。

  “正是最後這一環節改變了人們對自行車行業價值的傳統認識:自行車的收益不只是來源於整車及配件,還來自於服裝、食品、飲料、圖書、音像影視品、工具、旅遊等衍生産品的開發與銷售。”馬中超説,這不僅使得産業鏈條明顯加長,還能利用範圍經濟分散經營風險或增加綜合效益。

  文化創新將引領自行車産業一路前行

  自行車行業文化理念和融合戰略的提出,已廣泛且深刻地影響了自行車産業的發展,甚至正在重塑産業的結構形態。

  中國自行車協會連續五年舉辦的以低碳、綠色、環保為主題的大型公益騎行活動“低碳行動,騎行中國”,已成為行業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更是協會的一大品牌。2010北京-深圳自行車騎行活動,2011大學生紅色之旅騎行活動、北京—呼倫貝爾4+2騎行活動,2012瀋陽-漠河自行車騎行活動,2013美麗西部自行車幸福行、京杭大運河自行車騎行活動,2014絲綢之路騎行活動等六大活動,足跡遍佈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騎行總里程過萬公里,引來媒體關注無數,直接和間接影響近2億民眾。

  “未來中國自行車産業的升級,在堅持技術創新路徑的基礎上,還應考慮文化創新的新路徑,即充分發揮文化強大關聯作用,促進文化與産業的融合發展。”馬中超説,因為這種融合不僅會改變産業的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而且會産生新的産業形態或新的價值增值環節,進而改變一個行業的産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

  據悉,為明示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中國自行車協會成立了“文化技術部門”,並專門成立騎行文化促進中心,目前已拓展成立中國自行車騎行文化東北、華北、華東促進中心等三大分中心,下設漠河站、山西站、河北站等。

  “文化是自行車的靈魂,也是所有從業者的精神動力。現在到了必須正視自己肩頭的重任和重新定義行業氣質的新階段,要在引領行業發展的同時創造行業價值,用文化鍛造出中國自行車行業最強勁的競爭力,並向世界展示行業最鮮活的生命力。”馬中超説。

  展望未來,中國自行車協會還將重點建設一批有影響、有特色、能凸顯行業文化的自行車産業基地,繼而帶動其他産業群,並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産業鏈及産業融合的良性迴圈。

  王世成表示,文化是人與人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交流融合,遠比單一的經貿往來更長遠、更深刻,中國自行車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將成為輕工業“十三五”規劃發展中的一個亮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