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僵局待破
- 發佈時間:2014-10-14 09:29:3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王斌
京津冀一體化,一直是這三地地方政府的一塊"心病"。由於三地産業結構雷同、市場機制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等各種原因,京津冀一體化一直進展緩慢。
時至今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經濟發展的共同訴求,但很多實質性的問題依然懸而未解。對此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永茂接受了中華工商時報記者的專訪。
體制機制導致合作緩慢
早在2004年,京津冀就談過合作,這3家在廊坊簽了一個協議,被稱為"廊坊共識"。但是10年來,京津冀一體化都進展的非常緩慢。
和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地區在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程度上都較為落後。前兩者不同的是,珠三角屬於省內的一體化都市圈,廣東省可以在行政協調上發揮比較強的影響,長三角雖然是跨省都市圈,但卻是以上海為龍頭的單中心都市圈,而且在上海、江蘇、浙江的積極推動下,建立了機制化的聯席會議和機構。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區市場要素的發育、市場經濟的成熟度、行政體制的靈活性,均不如長三角和珠三角。
"京津冀很大的一個問題在於行政壁壘的問題,怎麼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在北京這方面是否願意讓利。"范永茂對記者表示。
京津冀一體化概念提出的很早,曾經提出過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直到現在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此前提到首都經濟圈,天津不樂意,因為突出了北京,提到環渤海經濟圈,天津樂意,北京不樂意,核心問題就是行政體制。
"如今面臨著一個問題,在中央政府層面很重視,但又不能只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是要讓這三地通過市場的手段成為有效的統一體,這才是長久之計。"范永茂説。
"從産業經濟學的角度,一體化首先必須是經濟的一體化。這裡面涉及很多問題。但首先要明白的是,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的內涵是什麼?我認為,第一個要協同發展的肯定是市場要協同發展,真正形成一個讓生産要素和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的統一的市場,這需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係。"范永茂説。區域內差別巨大産業仍無法對接
范永茂認為,目前京津冀跟長三角、珠三角還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在於區域內部落差很大,可能是國內最嚴重的。以每人平均GDP來算,北京在全國第2位,保定則在170多位。"權利干預導致京津冀資源配置不均衡,這麼多人、資金、企業都來北京,因為北京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水準非常高,導致北京沒有形成發動機,而是變成了抽水機。"
"北京有人才優勢,有公共服務的優勢,這跟上海一樣。但是上海能夠把這些優勢輻射到周邊。在長三角,蘇州的人就願意住在蘇州,未必願意去上海。但是北京的公共服務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虹吸效應,造成了河北地區很大的公共服務的洼地。如果北京疏解企業,産業過去了,但是人員過不去,人過不去,企業就無法生存,企業無法生存,就沒有辦法給地方政府繳納利稅,地方政府就沒有更多的投入去進行公共服務的改善,那麼北京的員工就不願意去河北。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死迴圈。如果不把公共服務做好,那麼京津冀一體化就是一個偽命題。"范永茂説。
"現在我們來看,北京、天津、河北,沒有非常好的産業能夠互相對接的,産業結構是斷崖的,北京現在自己的定位是要做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業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把一些過度的産能要疏解到河北和天津去,但是那兩地的經濟結構和北京的經濟結構卻不能完全對接起來。"范永茂告訴記者。
總體戰略思路仍不明確
京津冀一體化是個宏偉的改革工程,也是個充滿各種困難的改革工程。雖然京津冀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思路仍不明確。京津冀協同發展怎麼走?如何實現?達到什麼目標?指導思想是什麼?目前為止還不是很清晰。
目前,北京的4個中心定位已經明確,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並將在交通、生態、産業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天津只有部分定位明確,北方中心、航運中心不會變,現在金融、製造業定位還沒確定,至於河北,在具體定位上還存在較大爭議。
這些困難,經過歷史的固化和利益的板結,讓改革的成本似乎比想像的還要大。三地聯動發展,必然伴隨著區域內各板塊之間産業分工和承接轉移,各區域將被重新定位與估值,眾多領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之前需要承受的陣痛也斷然不會少。
"目前,河北在京津冀一體化中,沒有得其利,反而先得其害。為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解決大氣污染,已經關閉了很多煉鋼廠、能源企業、煉鐵廠,這些能源企業和礦廠企業又是河北非常倚重的産業,第二産業在河北的經濟當中的比例非常高。上半年,河北省的GDP增幅是全國倒數第一的,河北是做了很大犧牲的。關掉那麼多企業,意味著很多工人失業的問題。"范永茂説。
另一方面,范永茂對記者分析,北京目前的經濟結構是偏重於服務型,但是服務業的經濟乘數比製造業要低很多,經濟學上有效益乘數,製造業的效益乘數最高,投入1元在製造業,可以給其他行業帶來1.6元的效益,服務業是最低的,特別是零售業,是最低的,只有0.6元,沒有産業的延伸,也沒有區域的延伸。"北京也面臨著各方面的阻力,首先就是稅收的減少。如果企業搬遷過去之後,如果公共服務得不到有效改善,北京戶籍這些員工不願意去,怎麼辦?這些都需要政府來解決。"
"不過,最後這3家肯定都是贏家,北京如果把環境治理好、交通擁堵治理好,中央政府是非常樂見這種結果的。"范永茂説。
需財稅制度護航
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産業轉移,這個過程中可能主要是一些北京、天津的企業遷往河北。但是如果只是把工廠留在河北,總部還在北京,當地企業既出人、出地、給政策,又享受不到企業所帶來的稅收,對當地是不公平的。
"在政府和市場如何處理資源分配方式,就像十八大提出的,就讓市場來做資源分配,我們以長三角為例,它的一體化過程是市場自發的一體化過程,是有市場內在的驅動性的,上海可以作為企業的研發和銷售中心,而中間的生産環節可以讓無錫、常州這樣一些江蘇或浙江的地區來實現。稅收分成方面,總部企業是在上海,可以通過總部企業匯總繳納,來完成稅收。這種市場對接非常自然,相對來説,這種一體化的過程非常成熟,而且很自然的形成。"范永茂以長三角舉例。
范永茂介紹,中國跟發達國家比起來,國家財稅工具效應還發揮的不是很好,相對來説比較被動。財稅工具在引導産業升級、城市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都能起到它有效的杠桿作用。"所以財稅方面的改革應該繼續深化,我也希望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財稅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為進一步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作出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范永茂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