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 發佈時間:2014-09-26 14:51:2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脫實就虛”將導致風險積聚,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 紮根實體 控制風險
在本次大會上,與會代表就後巴塞爾Ⅲ時期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和金融促進經濟增長進行深入探討。 張雷 攝
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第十八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與會代表的共識。
金融和實體經濟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金融業自身也能獲得長足發展
“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再次説明,過度虛擬化、脫離實體經濟是金融風險積聚的重要原因。”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第十八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上説。
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與會代表的共識。瑞典中央銀行第一副行長克什金·約希尼克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衝擊很大。對銀行來説,嚴格監管雖然在短期內付出了一定成本,但同時也意味著銀行有了更多緩衝的空間。
跨界合作服務實體
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也存在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按照普惠金融的理念,客觀上需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引導金融資源投向“三農”、小微企業等重點和薄弱領域。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財政、金融的合作和協同能力不斷增強,效率在不斷提高,效果也越來越好。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英國、瑞士等國的財政部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上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據克什金·約希尼克介紹,在瑞典,金融、貨幣、財政等領域的合作也非常充分。“監管者在做出決策時,需要考慮是否會對政府或其他政策産生影響,因此,加強多部門之間的合作溝通十分重要。這個合作不僅是國內的合作,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她表示,現在很多國家都成立了金融穩定委員會等機構,這些機構的設立,一方面是為了及時預判銀行系統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也是要適時採取相關行動和措施,並評估由此可能産生的影響。
跨界合作不是目的,如何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才是關鍵所在。只有將銀行業的穩健發展建立在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之上,才能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金融規則總體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應特別注意加強而不是削弱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服務,特別是對一些薄弱領域如小微企業予以更多的金融支援。
實現良性“互動”
與會代表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金融業面臨的經營形勢更加複雜,自身的脆弱性和風險的相互傳染更加突出,亟需金融機構的自我約束和監管機構的方向指引。銀行只有通過不斷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控制,才能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自身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共生共榮。
英格蘭銀行審慎政策部執行董事大衛·魯爾表示,在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方面,目前中國有些銀行對零售業務進行了新的調整,將小微金融業務轉至零售業務板塊的做法可以有效發揮協同作用。“小微金融業務和零售業務類似,比如都具有客戶對象較為分散等特點,同時小微企業大多為個人所有,這和個人業務也比較相似。”
金融和實體經濟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金融業自身也能獲得長足發展。比如,新加坡金融中心在滿足亞洲企業和投資者的金融和投資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地區內及亞洲與世界之間的貿易往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負責金融監管的副局長王宗智表示,在基礎設施金融方面,目前有許多金融項目組以新加坡為基地,為地區金融基礎設施項目提供借款、諮詢以及結構性服務。
據了解,近些年來,中國圍繞建立現代銀行體系,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合作性金融為兩翼,多種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截至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達12.4%,不良貸款率為1.08%,撥備覆蓋率為263%,這表明中國銀行業資産品質總體穩定,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總體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