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好聽不好做
- 發佈時間:2014-09-01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在張春看來,民營銀行規模較小是最大的劣勢。因為規模較小,也就意味著服務網點少,自然無法與國有銀行競爭,同時還會提高管理成本
具體而言,民營銀行既然是銀行,就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等硬指標的約束,對小銀行來説壓力很大
而另一方面,銀行規模較小也帶來了風險管控的問題。事實上,從民營銀行開放申請以來,證監會一直未打消對其風險承擔能力的擔憂。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多次強調民營銀行要做好風險管控和損失承擔的制度安排,並要求制定“生前遺囑”,防止銀行經營失敗後侵害消費者、存款人和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記者見到張春教授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他剛剛結束上一個會議,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入自己的辦公室,臉上看不出絲毫的疲憊,仍舊神采奕奕。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執行院長,張春需要同時兼顧教學、研究和管理的工作。儘管工作繁忙,但張春卻樂在其中。他告訴記者,自己喜歡經歷一些新的東西,“有一點冒險精神”。
正是因為這一點的“冒險精神”,新世紀初張春放棄了國外優渥的工作條件,毅然回國。張春是第一個從新中國到美國大學執教金融學的學者,也是第一個在美國大學取得金融學終身教授之後全職回國工作的學者,在那個大部分國人不知“金融”為何物的年代,要做到這些“第一”並不容易。
1987年,張春完成了自己在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博士學業。當時,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公司金融、兼併與收購、銀行監管與風險管理等方面。2004年至2009年,張春擔任權威英文學術期刊《中國經濟評論》的執行主編。這段經歷,讓張春的研究興趣逐漸拓展到中國宏觀經濟方面。
“中國的金融體系應該怎麼建立?銀行的國際資本化戰略怎麼走?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怎麼走?這些問題對中國來説都很重要,也很急需。”談及自己未來的研究課題,張春充滿了期待。
從2004年回國至今,張春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國經濟轉型與金融改革。張春説,儘管前幾年中國經濟改革的步伐不如預想中快,但他相信今後的三五年裏,經濟、金融領域的改革會提速。
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被視為民營銀行破冰的信號。今年7月,銀監會正式批准3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根據政策,最快經過6個月的籌備期,第一家完全由民間資本主導的民營銀行就會掛牌營業。
民營銀行的成立,為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外界普遍對此感到興奮。不過,張春認為民營銀行的天然優勢與劣勢一樣突出,對於其未來的發展前景,還需謹慎看待。“至少短期內,如果沒有利率上的優勢,我是不會去民營銀行存款。”張春在採訪中告訴記者。
民營銀行需謹慎
銀監會首批批准的3家民營銀行試點分別位於深圳、天津和溫州。包括由騰訊、百業源和立業發起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正泰和華峰發起的溫州民商銀行以及華北和麥購發起的天津金城銀行。無論是企業實力還是社會聲望方面,這幾家企業都算得上是中國民營企業中的翹楚。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共有72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的預核準,並且不斷有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市場投資熱情高漲。
與之相對比的是美國企業界的冷靜。在美國,類似微軟、沃爾瑪這樣的大型企業,似乎對於涉足銀行經營並不感興趣。
張春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在他看來,中美企業對於經營銀行的不同態度,反映了兩國金融系統的差異。“在美國,現有的金融行業已經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張春解釋,“美國的銀行已經把老百姓服務得很好,甚至是服務得過度了,次貸危機就是過度金融造成的。”
張春告訴記者,在美國實體企業的融資很容易。所以如果一家企業打算進軍銀行業,那麼它一定有自身的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較大的規模和對客戶資訊的了解,“否則沒有必要進入一個已經充分競爭的市場”。
而在中國,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時常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這也為民營銀行的成立提供了土壤。“很多企業都希望能有一個銀行,在融資、資金週轉方面都會比較方便。”張春分析指出。
另一方面,中國民營企業也看中了銀行業豐厚的利潤。至今,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都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常客,年收入超過千億美元。不過,張春提醒,外界對於銀行業特別好賺錢的印象或許是個誤判,“一旦開放市場形成競爭,或者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業就不會那麼賺錢了”。
在張春看來,民營銀行規模較小是最大的劣勢。因為規模較小,也就意味著服務網點少,自然無法與國有銀行競爭,同時還會提高管理成本。
具體而言,民營銀行既然是銀行,就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等硬指標的約束,對小銀行來説壓力很大。
而另一方面,銀行規模較小也帶來了風險管控的問題。事實上,從民營銀行開放申請以來,證監會一直未打消對其風險承擔能力的擔憂。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多次強調民營銀行要做好風險管控和損失承擔的制度安排,並要求制定“生前遺囑”,防止銀行經營失敗後侵害消費者、存款人和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如果民營銀行發生危機或破産,資不抵債,應由發起人用個人存款補上去。如果發起人股東破産,要找實際控制人把缺口補上去。
除了規模劣勢之外,團隊及系統建設是民營銀行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張春告訴記者,銀行的經營很特殊,存在很多技術性的問題。比如信用評估系統、風險控制系統,都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在國外,銀行都是百年老店,很少看到某一個新的銀行能做得特別好,這説明銀行經營需要多年的積累。”
張春説,經營民營銀行的關鍵就在於找到合適的金融人才。但目前來看,這一挑戰難度不小。以往,外界普遍認為民營企業吸引的人才層次不高。但金融業又是一個專業化要求非常高的行業。“即使這些民營銀行能夠高薪聘請人才,但人來了之後還有很多制度建設的問題。”張春説。
鋻於以上種種原因,張春説自己對於民營銀行保持謹慎的態度。“我認為這個事情一定要去推動,但是如何能把這些民營銀行經營好,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張春同時建議,監管部門要找好的民營企業來做這個事情。包括民營企業的人才儲備、管理模式、國際化程度都應該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對一般的民營企業不能開放太快。
發揮天然優勢
儘管民營銀行的發展面臨很多困難,但它也有著機制靈活的天然優勢。在張春看來,民營銀行如果想要發展得好,必鬚髮揮自身靈活的機制。同時,民營銀行不能與國有銀行“正面對抗”,而是要深耕某一領域,做到“專業化”。
民營銀行的這一發展方向同樣是監管部門的希望。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説過,開放民間銀行,重點是服務小微企業、服務社區功能等,以完善多層次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
“民營銀行是小銀行,它的優勢也不是服務大企業,因為它的錢不多。它的優勢就是服務小企業,因為它的機制更靈活,資訊更加通暢,也更了解企業的需求。”張春如此分析。
張春説,對於大型國有銀行而言,並沒有激勵機制去了解中小企業,通常也不願意給它們貸款。“我找一個大的國企去貸款,風險也低,也不用花費那麼多力氣,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對於民營銀行而言,中小企業貸款正是其能夠發揮優勢的領域。張春告訴記者,如果銀行的機制靈活,那麼資訊流動得會更快,決策也會更準確。與大型銀行相比,小銀行更容易找到風險比較小,但是盈利比較高的中小企業。給這些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可以很高,銀行的收益率也有了保障。
“不是所有的小微企業都能貸款,他們要在其中找到能夠控制風險,有長遠生命力的企業。這當然很難,但是如果民營銀行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且我相信它們能夠做到。”張春對此顯得非常有信心。
張春告訴記者,在美國富國銀行就是專門做民間貸款和小微貸款的一家銀行。這家起步于美國加州的中西部銀行經歷了約200次大大小小的並購,最終成為一家全國性銀行。在此過程中,富國銀行一直堅持零售銀行的市場定位。
上世紀90年代初,富國銀行已經是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密集的網點分佈吸引了眾多的小微企業客戶,但是簡單的結算業務並不能為銀行帶來足夠的利潤。為此,富國銀行通過研究這些客戶的潛在需求和風險狀況,開創了直接在全美發放小企業貸款的先河。十年後,富國銀行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小微企業貸款銀行。
富國銀行的經驗或許可以被國內民營銀行所借鑒。張春説,事實上在溫州,一些民間錢莊在風險控制方面已經做得很好。究其原因在於他們的資訊流通速度很快,“對於當地企業的狀況瞭如指掌”。
除此之外,張春還建議民營銀行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比如類似阿里巴巴或者像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網路平臺和海量的用戶數據,更準確地判斷企業或者個人的信用狀況。張春評價,“這就是發揮它天然的優勢,避免天然的劣勢。”
而對於其他的民營企業而言,如果想要辦銀行,同樣需要找準自己的行業。張春建議,民營企業可以發揮之前經營行業的優勢,“如果它之前就是做這個行業的,那麼它會更了解風險,不一定要貸款給自己的企業,也可以貸款給這個行業中的其他企業。”
張春説,目前中國很多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這一市場的開發遠遠不夠。如果民營銀行能夠找到那些資質很好,但是大型國有銀行搞不清楚的企業,這才是民營銀行的競爭力所在,“專業化一定是民營銀行未來的出路”。
利率市場化不能做實驗
此次民營銀行的破冰,也對我國金融體系改革帶來了不小的震動。近期,央行稱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年內有望出臺。與此同時,業界呼籲多年的利率市場化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我覺得民營銀行的開放,並不一定會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春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貸款利率上限已經放開,利率市場化問題集中在存款利率上限。如今,線上理財、投資基金等投資熱起,銀行存款規模正在減少,如果再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那麼民營銀行的融資成本將會更高。張春由此判斷,民營銀行加入市場之後,對於存款利率的影響不大。
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存款利率的上升牽涉到整個宏觀經濟,國家對此較為謹慎。張春指出,金融改革中有些東西不能做實驗,比如利率市場化,很難説一個銀行做利率市場化,因為利率是個整體的東西,它的改革跟整個經濟都有關係。
張春繼續解釋稱,中國的改革往往是漸進式的,先在哪做個試點,然後一點點來,那樣的風險就比較小,但是金融改革很難參照這樣的模式進行。現在金融改革最大的幾個難點就是整個金融體系需要改革的東西,包括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的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等。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記者提問如果民營銀行正式營業,是否會去存款時,張春毫不猶豫地表示:“短期內我不會去民營銀行存錢”。張春解釋説,民營銀行開設初期,網點少,存款利率也不見得比大銀行要高,對普通老百姓來説,並沒有吸引力。
而對於存款保險制度,張春則認為應該儘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張春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很多銀行全額擔保儲戶的資金,很容易造成所謂的道德風險,一旦銀行出現破産,所有風險由國家承擔。而存款保險制度是界定了一個有限的擔保額,對於儲戶而言也會考慮銀行的風險,“這對於民營銀行的發展非常有必要”。
在張春看來,目前申辦民營銀行的企業資質都較好,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也較強。但是隨著越來越多民營銀行的出現,勢必會存在一些經營困難,難以為繼的企業。如果存款保險制度不能建立起來,那麼這些銀行不僅會給消費者帶來巨大損失,甚至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業界呼籲存款保險制度已近20多年,我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推出?也許各個部門還在為‘主導權’的問題爭執不下吧。”張春的批評顯得頗為犀利。
民營銀行新路徑
“騰訊辦銀行,十年都收不回成本”,這是近期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個觀點。分析人士指出,經營銀行需要大量資本,一般民營企業可以拿出十幾億乃至幾十億來辦銀行,這雖然能夠讓銀行運轉起來,但還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規模。投資幾十億辦銀行,一般3至5年內根本無法盈利,10年也回不來本。
簡單的一句話,顯示外界對於民營銀行前景並不看好。除了規模小、風險高、盈利難等眾多不利因素之外,外資銀行目前的發展現狀也讓投資者心有慼慼焉。
2006年,中國遵守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同意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如今,近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外資銀行在國內所佔的市場份額依然很小。與外資銀行的現狀相比較,民營銀行是否會做得更好?
張春分析指出,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都存在著規模較小的劣勢。但是比起外資銀行,民營銀行的優勢在於熟悉中國的國情。“依靠自身的本土化優勢,我認為民營銀行也許會比外資銀行做得好。”張春説。
而在另一方面,對於民營企業而言,經營一家民營銀行的成本也許會很大,但是也會産生協同效應,比如相關的企業更容易拿到資金,“肯定會有監管,但可以在合法的範圍內操作”。張春認為,這也是民營銀行相比外資銀行的另一個優勢。
但無論如何,在現階段,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甚至股份制銀行的差距還非常大。張春表示,民營銀行只能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補充,而不可能佔據主導地位。
在張春看來,民營銀行真正發展壯大,一個更好的路徑是依靠混合經濟所有制,將現有的股份制銀行更加去行政化,完全變成民營所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我國現有的股份制銀行也可歸為民營銀行行列。以民生銀行為例,其民間資本所佔據的總股本比例高達70%。但銀行的整體運作,包括負責人的任命依然由政府決定,民間資本在其中只是發揮了財務投資的作用。
“要儘快推動國內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改革就是金融企業要去行政化。只有金融機構真正按市場規則行事,才能促進中國金融産品和市場的發展。”張春如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