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企業500強排名方式應優化

  • 發佈時間:2014-09-19 07:33: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崔玉斌  責任編輯:王斌

  企業500強排名逐漸顯露一些弊端,如重視影響力輕視競爭力、重視數量指標輕視品質指標、重視短期變化輕視長遠發展等。必須順應潮流,改革創新,轉變産生方式,實現由“排名”到“評選”的轉型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前不久發佈了201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引起廣泛解讀和熱議。我國實行企業500強排名已十年有餘。這項工作在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一些弊端。筆者認為,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形勢下,企業500強排名應轉變産生方式,實現由“排名”到“評選”的轉型升級。

  我國企業500強排名工作主要存在三個弊端。

  一是重視影響力輕視競爭力。影響和決定企業強弱的基本因素是影響力與競爭力。具備兩個必要條件,才能是“強企”。小而精的企業缺少影響力,大而虛的企業缺少競爭力。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夠“強企”的標準。而現行的企業500強是主要依據營業收入來排名的,它反映的是企業經營規模、影響力的大小。以它為標準進行企業排名,突出了影響力而忽略了競爭力。這樣排出的只能是“企業500大”而不是企業500強。企業500強排名依據上的偏差導致不少只有影響力而沒有競爭力的“弱企”也進了強企排行榜。我國500強榜單上的企業有一部分是靠産品價格暴漲、政策扶持以及壟斷做大了營業收入,也有一部分是虧損企業(近兩年佔比超過8%),還有的企業是靠並購或留榜或一夜之間入榜(近三年上榜企業每年有並購行為的不低於三分之一)。這顯然是違背企業成長和發展規律的。這樣的構成,降低了企業500強排名的科學性、權威性。

  二是重視數量指標輕視品質指標。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是一個客觀的成長髮展過程,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表現企業500強的應該是一個由相關若干數量指標和品質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按照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原理,可以在營業收入和盈利總額指標的基礎上,分別增加反映勞動創造能力、資産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生態環保能力、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化水準等指標。如:勞動生産率、資産收益率、科技研發投入率、碳排放率、品牌國際評分以及跨國指數(海外産品銷售比重、海外資産比重和海外員工比重)等。現行企業500強排名的指標是唯一的,即營業收入。企業營業收入是一個綜合的數量指標,它直接反映企業的經營規模,但不能直接、真實、準確反映企業的競爭實力。單純以數量指標排榜,堅持的是數量導向,容易傳遞錯誤的資訊,誤導企業進行“銷售額競賽”,“唯銷售額論英雄”,盲目擴張,粗放經營,而不是集中力量轉變企業的發展方式,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這種偏向是非常有害的。

  三是重視短期變化輕視長遠發展。其實,企業年度間的變化並不重要,人們更看重的是其長遠發展趨勢和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500強排名只重視企業年度變化,而忽視長期發展趨勢和內在演進規律,容易誤導人們陷入“重短輕長”和心理浮躁的誤區。企業500強實行年度排名過於頻繁,有炒作之嫌,確無必要。筆者認為,3年或5年排名一次完全可以。

  總之,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形勢下,企業500強排名也應順應潮流,堅持改革創新,轉變産生方式,實現由“排名”到“評選”的轉型。其基本思路可以是:依據影響力與競爭力相統一、數量指標與品質指標相結合的原則設計一個指標體系,每項指標根據其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權數,把統計出的每項指標數值分別乘以其權數並累計求出總分,總分排列前500位的即是中國企業500強。如果3年或5年評選排名一次,則需要對各企業3年或5年的綜合總分求出序時平均數再進行排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