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房貸增長還得拿捏好“度”

  • 發佈時間:2014-09-18 15:52: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據媒體披露,16家上市銀行“涉房貸款”合計金額為12.88萬億元,“涉房貸款”餘額高達1.09萬億元,其中住房按揭增長超過了8000億元。再次打破社會對銀行房地産信貸收緊的無端猜測。“涉房貸款”大幅增長,在當前經濟放緩、保增長壓力加大情形下,到底是喜還是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為此,客觀理性分析房貸增長,準確掌握其正反兩方面影響、並適時修訂房地産信貸政策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對購房民眾來説,住房按揭貸款增長,雖可為購房剛需族解決臨時資金困難,讓無房族夢想成真,實現了居者有其房。但同時也可看到,按揭貸款增長必然帶來不利社會後果:一是讓購房剛需族以未來數十年收入為高昂支出代價,把大量收入消耗在償付房貸之中,其他生活支出必然減少,産生更多“房奴”,其生活幸福指數可想而知。二是由於按揭貸款增長,實質也為更多人涌入大城市提供了一條“綠色通道”,對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帶來不利。同時,涌入大城市僅有住房是遠遠不夠,又對大城市戶口、升學、就業等方面帶來更大壓力,使城市為社會提供總供給更加短缺,大城市生活環境難堪重負。

  對房企來説,房貸增長,對處於冰點的房地産來説,無異於久旱逢甘霖,解了燃眉之急,使一些資金瀕臨斷鏈危機的房企躲過一劫,可避免房地産業急劇下滑而導致崩盤發生“硬著陸”壞局。而且由於房地産業復蘇,還會帶動其上下游相關産業如鋼材、水泥等産業發展,對化解産能過剩危機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從而為完成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發揮較大推動作用。但同時,這種靠房地産復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僅難具可持續性,也無疑加大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艱難性和頑固性,中國畸形經濟産業結構短期內很難得到有效改觀。同時,由於房地産業臨時刺激相關産業,可能會再次掩蓋壓縮産能過剩及淘汰“三高”企業的緊迫性,使調整産業結構面臨更大困難。

  對實體經濟來説,房地産業復蘇,也可間接為推動實體企業發展提供一定機會,甚至也會産生“鯰魚效應”,對加速實體經濟發展起到較大作用。但同時,也會讓實體經濟産生錯覺:關鍵時候,政府對房企還是要出手相助,尤其在房企遭遇資金困難時,政府更是採取各種救市措施,銀行在信貸政策上都實施了有所傾斜的扶持策略,由此更加堅定各級政府對房地産業發展依賴性越來越強,房地産業會成為永不衰敗的産業,在很大程度促使實體經濟喪失“實業興國”理念和興趣,進一步誘發實體經濟向房地産業滲透的可能性,加劇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無論如何,這對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是致命打擊,這是一個不得不令人擔憂的問題。

  對地方政府來説,土地財政收入又有了可靠來源,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可暫時緩解財政收支壓力,尤其是一些債務巨大的地方政府,能將鉅額債務風險往後再推,避免風險一觸即發的危險,可以説救政府于“水火”之中。但從長遠看,對發展實體經濟不利,地方政府仍然會把抓經濟發展的主要精力放在擴大賣地和增加土地財政收入上,對為實體經濟排憂解難責任性不強、興趣性不濃;甚至對一些關乎中央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也難及時貫徹落實,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依然難改善,這對振興我國實體經濟不是一件好事。

  對銀行來説,繼續增加房企信貸投入,挽救了一些償貸壓力大和債務危機房企的資金“斷鏈”命運,確保了一些房企不會在貸款到期之後失約,且銀行壞賬也不會有明顯上升。同時,銀行也可從信貸增長中獲得較高收益回報,這對銀行來説似乎不失為一個萬全之策。但從長遠看,銀行在房企上累放貸款會越來越多,難以自拔,無異於飲鴆止渴;而且對其他實體經濟信貸投放會減少,難以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現狀。尤為嚴重的是,銀行對房地産貸款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態勢,還會把社會其他資金吸引到房地産中來,使房地産業“升溫不斷”,甚至會患上“高燒症”,如此潛藏的金融風險也會越來越大,這是需要十分警惕的問題。

  為此,銀行部門要掌握好一個度,興利避害,既防止房地産信貸“一刀切”,把房地産貸款全部壓死;又要防止矯枉過正,使房地産業過度膨脹,防止出現房地産業加泡沫化。同時,也要保持理性行為,不能為防範不良貸款和自身利潤,而向房地産業注入過多貸款,使注入的貸款量剛好滿足房企正常運轉,防止房地産業金融高標桿化。尤其要對個人按揭房貸掌握好分寸,政府和金融部門有責任向購房者正確宣傳房貸,提示購房族量力而行;防止發生一味迎合政策或政府意圖、鼓動購房者盲目按揭、提高個人過度負債、從而加大生活成本和壓力的現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