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地方為政績拉農民進城 暗打土地主意

  • 發佈時間:2014-08-15 07:21: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如果只是為了迎合地方政府“改革迅速見效”的政績追求,甚至只是為了打農民土地的主意,就把農民“拉進城”,就讓農民“被落戶”,顯然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日前,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發佈。《意見》明確,戶口不再分“農業”和“非農業”,而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意味著今後將不再以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來區分農村人和城裏人,對於那些懷揣著“城市夢”的農民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曾幾何時,“農轉非”是不少農民的人生奮鬥目標。這不僅是因為與農村生活相比,城市的生活更現代、更文明、更美好。也因為那時候戶籍的影響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城市戶口,就意味著能吃上商品糧,子女上學、招工、參軍能享受更多優惠,自己看病、養老條件也會更好。於是,“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座房”,不少人想盡辦法要跳出“農門”。

  但如今,這種情況似乎在漸漸地改變。據社科院的一項調查,在11萬名被調查對象中,60後、70後的農民工不願意轉變為非農業戶口的達到80%;80後農民工不願意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比例為75%,但如果要以交回承包地才能轉戶為前提,不願意“農轉非”的則達到了九成。

  其實,過去的“想進城”和如今的“慎進城”,背後都是農民圍繞自身利益進行的認真考量。應當看到,如今農民之所以會對進城落戶變得謹慎,這與近年來出臺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積極效用密不可分。擁有農業戶籍,意味著農民可以得到承包地的各種補貼和土地流轉、增值收益。隨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及異地高考等政策的實施,存在於養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城鄉差別正日益彌合,農業戶口的“含金量”今非昔比。

  農民的慎重選擇可能也與部分地方政府此前的一些不當做法有關。為了片面追求較高的城鎮化率,為了解決城鎮建設缺錢、城市發展缺地問題,一些地方不僅出現了農民“被上樓”“被進城”的現象,也出現了土地換戶口、宅基地換社保等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問題。

  因此,此次戶籍改革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意願。也就是説,農民要不要進城、何時進城、進哪個城,都要讓他們自己選擇,不能採取強迫的做法。如果只是為了迎合地方政府“改革迅速見效”的政績追求,甚至只是為了打農民土地的主意,就把農民“拉進城”,就讓農民“被落戶”,這顯然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當然,尊重農民自己的選擇,也要對他們的預期進行合理的引導。因為,目前小城鎮和部分中小城市缺少産業支撐、缺少就業和創業機會是現實。比較而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更完善,公共服務更完備,對想進城農民的吸引力更強。但必須看到的是,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已經很大,資源環境約束已經很強。這決定了今後一定時期內,必須要兼顧不同地區實際,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

  在此過程中,應進一步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經濟集聚能力,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讓它們能夠為在這裡落戶的人提供適宜的就業和生活環境,這樣才能讓農民願意到這裡落戶,也才能避免強拉農民進城的情況再度發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