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糧食進口激增 三問“洋糧食”進口

  • 發佈時間:2014-08-12 19:30:3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宇 于文靜 劉羊旸  責任編輯:王斌

  海關總署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在內的我國穀物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80%。糧食進口受到關注。

  “洋糧食”進口增長原因何在?

  “國際市場價格大大低於國內市場價格,這是我國穀物進口大幅增長的一大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

  以小麥為例,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以來,小麥國內市場價格已連續9個月高於進口到岸稅後價格。上個月美國墨西哥灣硬紅冬麥到岸稅後價約每斤1.35元,比我國國內優質麥銷區價還低0.12元,每斤小麥要便宜0.1元多。“除了國內外糧價倒挂因素之外,品種調劑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近年來從國外適量進口“強筋、弱筋”小麥來滿足加工麵包、蛋糕和高品質食品的需求明顯高漲。

  此外專家指出,去年進口糧食基數較低也是導致“洋糧食高增”的又一原因。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去年前7個月我國每月進口穀物在66萬噸和115萬噸之間徘徊,而今年同期月均進口在160萬噸以上。“從2010年起中國糧食價格全面高於國際市場離岸價,為降低成本,一些國內企業加大了糧食進口量。在國際糧價持續走低時,適量進口調劑國內餘缺,符合國情,同時也順應農産品貿易國際化的大趨勢。”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説。

    “洋糧食”影響幾何?

  專家指出,主糧進口占我國糧食産量的比重較低,現階段糧食進口的高增不會影響糧食安全。“雖然今年小麥等穀物的進口增長比較快,但就整體而言,我國主糧的進口量並不高,目前主糧進口占國內糧食産量的比重還不到3%。”程國強以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2012年為例介紹,當年大米、小麥、玉米、大麥四種穀物共計進口1360萬噸,雖然比上年激增157%,但從比例上看,也僅相當於當年國內穀物産量的2.6%。

  在李國祥看來,目前我國糧食已保持“十連豐”態勢,生産能力在不斷增強,這是糧食市場穩定供應的基石。

  專家們還表示,在我國水土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適當進口外國糧有利於降低農業發展強度,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長遠確保糧食安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把“適度進口”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是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必然抉擇,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國內耕地的節省。

  “去年我國凈進口的主要大宗農産品,如果按國內單産水準計算,大約需要8.6億畝的播種面積才能生産出來。從國外進口糧食,相當於進口了國外的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葉興慶表示。

  價格倒挂如何解決?

  專家提醒,國內外差價倒挂現象需要引起重視。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認為,從全球糧食進口規律看,糧食進口對一個國家而言絕非多多益善,有可能會危及國內農業産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積的萎縮。

  葉興慶指出,解決國內外糧食價格的倒挂,要通過推動農業生産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規模擴大等方式,盡可能放緩國內農業生産成本的上漲速度,保持國內稻穀和小麥生産的比較優勢。

  專家們建議,當前關鍵的是理順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現階段應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積極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産掛鉤機制,推進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另外,也要從我國的資源稟賦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糧食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這是我國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性抉擇。”葉興慶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