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的地位不再是首都,而是一個特區。我們已將首都遷至努山塔拉。”當地時間11月19日,印尼議會通過一項法案,正式將雅加達設定為該國的特區,取消其首都地位。作為印尼首都近80年,雅加達多年來受“大城市病”困擾,而新首都努山塔拉則是一個“可持續的綠色城市”。
“生病”的雅加達
雅加達歷史悠久,早在14世紀就已成為初具規模的港口城市,當時的名字是“巽他加拉巴”。1527年6月22日,萬丹王國在建設這座城市時將其改名為“查雅加爾達”,意為“凱旋城”,簡稱雅加達,這個日子也成為雅加達正式建城的日子。1945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正式成立,雅加達被定為首都。
據報道,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居住著1.5億人口,佔印尼總人口的50%以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島嶼之一。雅加達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加上周邊衛星城市,雅加達都市圈居住人口超過3000萬。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城市,印尼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雅加達的經濟規模佔印尼國內生産總值的16.6%。
然而,由於人口激增和缺乏合理規劃,雅加達多年來受“大城市病”困擾,交通擁堵,地面下沉,城市內澇嚴重。
報道稱,雅加達地區交通擁堵每年給印尼經濟造成近百萬億印尼盾的損失,雅加達一度成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此外,由於地下水開採不受控制,加上氣候變化導致爪哇島海平面上升,雅加達正在以年均10釐米的速度下沉,預計到2050年,該市三分之一將被淹沒。
歷屆印尼政府都曾意識到雅加達這一東南亞最大城市日益嚴峻的“城市病”:交通擁堵、洪水氾濫、環境污染、地震頻發、地面下沉……但是,爭議了六十多年,直到2019年,剛確定連任的印尼前總統佐科宣佈了遷都計劃。
新首都努山塔拉建設工作于2022年年中正式啟動,分五階段開發,定於2045年完成建設,預計建成後人口將超過200萬。
新首都主打“綠色”
公開資訊顯示,新首都努山塔拉距雅加達約1250公里,面積2560平方公里,靠近東加裏曼丹省東海岸石油重鎮巴厘巴板和首府三馬林達。新首都的設計重點突出國家認同,打造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綠色智慧城市。據了解,努山塔拉在印尼語中意為“群島”或專指“印尼群島”。新首都以此命名,意在強調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根據規劃,努山塔拉中央政府核心區佔地68.56平方公里,分佈著總統官邸、中央各部委、中央銀行、立法司法等機構。核心區外是561.8平方公里的首都區,分佈著普通公務員和軍警住宅、教育和醫療機構、科技園與研發中心、軍事基地、商業住宅。首都區之外是首都開發區,儲備著城市土地和耕地,衛星城今後將設在這裡。
按照佐科的願景,這將是一個“可持續的綠色城市”,四週被森林環抱,人們行走在綠樹成蔭的街道上,建築物的屋頂也被綠植覆蓋,整座城市都將採用可再生能源供電和智慧化廢物處理。政府辦公大樓和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是第一階段的建設重點。
建成後,努山塔拉將是一座熱帶生態城市,城市與周邊山林、丘陵、海灣融為一體。市內道路綠樹成蔭,建築物周圍是步道、池塘和樹林,屋頂覆蓋著植被。
印尼公共工程與人民住房部首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組主席達尼斯·蘇馬迪拉加説,印尼將利用生態友好型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清潔高效的交通系統來發展努山塔拉,推動新首都2045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成為印尼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鋒典範城市。
整座城市由印尼著名設計師規劃,分五階段開發,建成後人口將超過200萬。印尼政府2019年估計,遷都將耗資466萬億印尼盾(當時約合326.8億美元),其中19%來自政府預算,其餘來自私人投資、國有企業或公私合作以及外國投資。
國家的未來
關於此次印尼遷都,佐科希望把努山塔拉打造成世界級城市,助力印尼在2045年、即建國100週年時實現“黃金印尼2045”願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表示:“印尼的和平崛起有著堅實基礎,新首都建設的前期論證豐富,設計理念先進,如果新總統能有序推進建設事宜,世界或將見證印尼作為一個中等強國的崛起。”
不過,許利平也指出,印尼應該儘量規避地緣結構帶來的消極影響。因為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政府應該找到正確的方法策略實現不同地區的有機統一。印度尼西亞被人們稱為千島之國。人們認為這樣廣泛的國土面積或許會是印度尼西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事實卻並非如此。海岸線太過破碎,印度尼西亞國土無法連接到一起,每個島嶼都處於相互隔絕的狀態之中,這樣細碎的領土並不利於整個國家的聯動。
1950年,印度尼西亞擺脫荷蘭的統治實現了獨立,此前眾多島嶼各自為戰,鮮有交流的機會,這也導致了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們是十分陌生的。“印度尼西亞各個島嶼在地域上是相互隔絕的,在精神上的聯繫也並不緊密。換句話説,印度尼西亞其實是一個並不團結的國家。”許利平説道。
事實證明,大量的島嶼給印度尼西亞帶來的影響也是雙面的。印度尼西亞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因此産生了眾多優良的港灣,而海岸線以及港口都是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這些島嶼也破壞了印度尼西亞的地緣結構。
破碎的地緣結構也阻礙了國家工業的發展。大規模的工廠的修建需要大片集中的土地,而印度尼西亞的土地山川與河流縱橫交錯,眾多小面積的島嶼也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這也就決定了印度尼西亞根本無法建設大型的産業鏈。
此外,印度尼西亞位於三大板塊之間,多火山地震,自然災害頻發。儘管資源種類十分豐富,但是印度尼西亞並沒有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政府依靠單一的初級産品的出口獲得效益,其收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除了印尼外,還有一些國家正在考慮遷都。今年5月法新社報道,泰國一名政府高官透露,該國首都曼谷可能難以適應全球變暖趨勢,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政府持續研究應對措施,也一直在考慮“遷都”。
曼谷位於泰國中南部,不僅是首都,也是該國最大都市及經濟文化中心,吸引大量國內外移民,人口已經突破千萬。但是,曼谷地勢低窪,每逢雨季經常發生洪災。許多專家預測,曼谷很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被海水淹沒。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