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6日訊 近日, 《中國金融》刊發《劉桂平:金融系統要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一文,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文中就金融系統如何在新時代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發表看法。
劉桂平表示,要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當前,國際新一輪産業和科技革命蓄勢待發,主要國家紛紛出臺創新戰略,試圖獲得先發優勢,引領全球發展主動權。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要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從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出發,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從國際來看,氣候變化是人類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實現綠色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也彰顯了我國的大國擔當。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證明,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
共用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針對經濟發展並未減少貧困的現象,國際上曾提出“分享型增長”“包容性增長”等理念。而共用發展新理念,是對這些理念的超越。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解決好收入差距等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問題。必須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
劉桂平指出,要努力踐行新發展理念,紮實推進金融事業協同發展。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以來,以新發展理念助力高品質發展成為金融工作的主線,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我國在全球較早開展綠色金融實踐,創新設立了碳減排支援工具,提升了普惠金融覆蓋率和服務效率。金融支援科技創新、地區協調、綠色低碳、脫貧攻堅成績斐然,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提升。下一步,要繼續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完善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加大對國民經濟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援力度。要從五大新發展理念融合的角度,紮實推進金融事業協同發展。
首先,推動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內在聯繫。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重點群體較多分佈在環境脆弱地區,易受氣候與環境變化影響,而這些規模龐大的群體也是應對氣候與環境變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對二者一體謀劃、一體推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進農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深化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農業和小微企業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受制于生産方式和技術水準,其排放監測統計更加困難,綠色轉型的內部動力和外部投入均較為不足。
下一步,可依託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重點推動農業、小微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一是將綠色金融標準、綠色金融規則嵌入普惠金融全過程。二是構建適合農業、小微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機制,為其建立碳賬戶,完善碳核算方法,使碳減排和碳匯效應可計量、可跟蹤。三是構建有利於鄉村振興和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支援體系。探索建立農業碳減排風險共擔機制和小微企業綠色發展基金,支援小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推進綠色供應鏈融資。擴展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結果的應用場景。
其次,加大科技賦能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力度。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普遍面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全國碳排放量監測和統計制度尚未統一,既增加了金融機構全面、及時獲取企業碳相關數據的難度,也使碳資産真實價值難以準確核算,影響綠色金融市場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大都缺資訊、缺信用、缺擔保,金融機構難以對其開展信用評價,使得普惠金融的基礎性成本居高不下。
科技賦能是破解資訊不對稱,提升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的重要手段。在綠色金融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六省(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已經開發建設了17套綠色金融相關的系統,可以實現綠色融資主體資訊展示、推動銀企對接、完善綠色貸款識別和風險管理流程等功能。在普惠金融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成為試驗區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通過金融科技的運用有效破解了資訊不對稱難題、擴大了金融服務半徑、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
下一步,要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打造數字綠色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良好生態。一是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運用,利用數字技術盤活綠色資産,規範發展第三方認證評估機構和市場,推動環境資訊披露。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引導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競爭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給格局。鼓勵金融機構合理規劃,優化佈局,統籌實體和數字兩種方式下沉服務,以適度的物理網點彌補“數字鴻溝”不足。三是加強監管,尤其要加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危害數據和網路安全、侵犯個人隱私等不法行為。
再次,劉桂平表示,開放為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提供強大推動力。開放帶來進步。我國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從對外開放中獲益良多。開放有助於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我國很多普惠小額貸款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就從孟加拉國尤努斯提出的小額貸款理念及其實踐中得到諸多啟示。開放有助於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國內外主流機構測算,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在150萬億~300萬億元,需要吸引大量國內外投資者參與我國綠色金融市場。
下一步,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促進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為例,區內産業轉型升級起步較早,經濟低碳發展需求強烈,科技創新活躍,金融業務發達,綠色金融發展已經具有較好基礎。下一步,擬從三方面著手,探索促進大灣區內綠色金融發展。一是探索在大灣區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研究推動三地綠色金融産品標準、綠色企業和項目認定標準、綠色金融統計標準等的融合。二是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鼓勵境內外綠色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及第三方認證機構在大灣區設立總部或運營總部,支援三地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業務合作。三是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大灣區資金融通便利度,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支援大灣區綠色發展。
最後,劉桂平強調,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有助於培育弱勢群體和環境脆弱地區的“造血機制”,實現區域間、群體間、代際間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成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改革內容,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起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下一步,將立足於強化金融支援綠色低碳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三大功能,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為全國綠色金融發展探索模式、積累經驗。
同時,將推動更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融入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理念。進一步以綠色金融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取暖等重點民生工程提供金融支援;加強綠色金融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支援,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相關項目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