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態勢如何?行業前景咋樣?政策風向是什麼?中國網財經特別策劃《財訪間》欄目,專訪權威專家、學者、企業家,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
中國網財經10月19日訊(記者 暢帥帥)第三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18日公佈,據統計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消化了疫情衝擊以及2020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以來的溫和反彈,正處於三個關鍵“轉變”時期。
理性看待指標下行 中國經濟處於“轉變”時期
分季度看,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同比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
在陳玉宇看來,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消化了疫情衝擊以及2020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以來的溫和反彈。但三季度增長低於5%-6%的正常“軌道”。
“當前許多經濟指標似乎沒有特別樂觀,其實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階段性轉變的一個現象。”陳玉宇認為,在本輪走勢中,週期性因素扮演的角色並不是那麼重要,底層原因在於,最近幾年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時期。
陳玉宇表示,第一個轉變是“從粗放的資源擴張型經濟增長”轉變為“追求更加高品質發展的增長”;第二個轉變,是産業結構上低端落後的産業和企業面臨改造,將被放置在更加嚴酷的競爭中求生存,找新的市場增長點,改變産業結構,改進和提高自己的産業技術;第三個轉變,是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環境在改變,包括金融環境、氣候環境等,需要我們在碳排放方面,在能源使用上更加清潔、環保、節能。
陳玉宇指出,三個方面的轉換是中國經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三大轉換疊加疫情影響,最終使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在能力往下移動,統計數據上就體現為經濟指標的下行。
“認識到了宏觀指標下行背後的原因,政策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不僅要看重短期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政策,同時,要把更大的重心放在逐漸推出的所有的、促進結構性調整的、著眼長期的經濟增長政策。” 陳玉宇建議。
挖掘經濟增長動能 用好投資增強高水準貿易網路
談及未來經濟增長動能的挖掘,陳玉宇分析,如果只從消費、投資、出口角度去想問題,就沒有跳出短期經濟週期波動的框架,沒有觸及長期經濟增長能力提升和全要素生産率的進步。
陳玉宇表示,從短期視角來看,中國需要出臺一些有效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目前貨幣政策探討已經很多了,應在財政政策方面多做一些思考。首先是管控財政支出,由於削減財政支出可能加劇經濟衰退,所以財政部門在宏觀調控上不夠活躍,但還是要控制好赤字。此外,建議發改委、財政部、央行等在宏觀政策上加強協調,發行一些基礎設施國債,加強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以及重點工程和企業的資本支援。
“以擴大內需為基石,除了對投資要有理性認識外,我們還需要更深刻地理解雙迴圈戰略。”陳玉宇表示,雙迴圈戰略的提出,既是對上一階段經濟增長經驗的總結,又有利於開闢下一階段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未來。
針對國際迴圈,陳玉宇表示,未來我國的出口可能會從高位降下來,但在更高水準對外開放體系下,體量還是會快速增長,貿易額也會增長。更高水準開放包含著更好地利用開放機會,通過貿易投資將知識、技術和觀念在全球擴散,參與更高水準的競爭,搭建好對外開放大框架和保持更加開放的心態。
“高水準貿易網路是保障中國持久繁榮和世界和平穩定的最重要的纖維組織和毛細血管系統。” 陳玉宇強調,不斷豐富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讓更多人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有助於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廣泛支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但在參與全球資本市場運作方面還經驗尚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