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29日訊(記者 梁冀)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線上教育股倍受追捧之際,全通教育發佈的一紙大股東籌劃出讓公司股份及控制權的公告令人頗感意外。而在此之前,全通教育還計提資産減值準備逾6億元。
業績巨虧致大股東脫身?
全通教育昨日發佈公告,稱公司實控人陳熾昌、林小雅及其一致行動人全鼎資本、峰匯資本擬向由藍海國投和東投集團發起成立的合營企業轉讓6.8977%的股份,並將持有的不超過16.6089%的表決權委託給後者,使其取得公司控制權;若轉讓方有意,其轉讓的股份比例累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8.5%,轉讓價格則尚未確定。
全通教育大股東線上上教育獲得追捧之際選擇出讓控制權令人不解,不過也有聲音表示大股東出手轉讓或因公司連續兩年巨虧。
全通教育近日發佈2019年業績快報,公司當年實現營收7.18億元,同比下降14.51%;凈利潤-7.33億元,同比下降11.59%。全通教育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出現虧損主要是以商譽減值為主的資産減值損失所致。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對並購的子公司估算商譽減值金額6.15億元;對聯營企業估算長期股權投資減值金額0.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全通教育2018年凈利潤為-6.57億元。也就是説,全通教育將因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連續為負值,致其股票被實施風險警示。
資料顯示,2015年6月至今,全通教育完成並購交易10起,涉及金額約17億元。但頻繁的收購不僅未能助力公司業績增長,反而帶來了鉅額商譽計提。2018年,全通教育合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6.86億元,造成公司巨虧。
據了解,此次交易的受讓方—藍海國投係中文傳媒全資子公司,後者大股東則是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一家大型省屬國有企業;東投集團則是江西一家教育産業集團。有教育行業觀察人士表示,在尚未確定受讓方及受讓價格的情況下,現實控人就以出讓股權和委託表決權試圖脫身,顯示其訴求之強烈。
全通教育此前也表示,公司雖整合推出智慧雲平臺等工具産品為學校、教師等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目前尚處於積極整合産品、與學校等部分客戶溝通方案及需求的階段,且當前階段主要為公益性支援,尚未形成規模性收入。
雖然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多只教育類上市公司受到追捧,但其持續性和盈利前景仍待觀察。萬聯證券研報認為,長期來看,此次疫情或將加速線下及線上教育行業的洗牌。此外,多家線上教育企業免費提供內容及服務搶佔市場,或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間接拉高企業獲客成本。
“收購-計提-虧損”目的性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全通教育,包括昂立教育和開元股份等眾多教育類上市公司都出現虧損,且呈現出了“收購-計提-虧損”的路徑。
開元股份2019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3.5億至-3.55億元。主因原收購的職業教育板塊部分資産組存在大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跡象,公司預計就恒企教育資産組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3.3億元。
凱文教育2019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3000萬至4000萬元。但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凱文教育當年通過處理部分公司資産實現非經常性損益2億元。凱文教育2019年三季報則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2203.4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家公司均為通過並購進軍教育領域的原製造業企業。資料顯示,開元股份原為製造業企業,于2017年年初才通過收購恒企教育100%股權和中大英才70%股權進軍教育行業。之後,公司逐漸剝離原製造業業務,全面轉型為教育企業。
凱文教育前身則是中泰橋梁。2015年起,中泰橋梁陸續收購北京海澱區凱文學校和朝陽區凱文學校,進入教育行業;2017年起剝離橋梁業務,並於2018年1月更名為凱文教育,顯示其進軍教育行業的決心。
至於頻有製造業企業跨界進軍教育領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司江偉教授表示,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行業的發展前景看好,基礎教育減負産生的空白地帶成為新的逐利空間,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依然留有餘地,國際化教育未來的發展也方興未艾;二是在智慧化、資訊化、國際化等浪潮的推動下,製造業企業必然面臨轉型的強烈動機,通過收購進入前景看好的教育行業不啻為一項現實選擇。
對於製造業企業通過收購進軍教育行業,並呈現出“收購-計提-虧損”路徑的現象,有投資者質疑其先通過並購項目拉抬股價,再通過大額計提進行“財務洗澡”,最終方便大股東套現獲利。對此,上述觀察人士表示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但通常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方便受讓方輕裝上陣。
對於此次疫情對教育類上市公司的影響,司江偉教授表示,此次疫情的爆發確實為教育類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出於防控的需要,線上教學尤其是點對點的教學方式,正好迎合了社會的需要,多家教育類上市公司股價走高並受到追捧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此次疫情對於教育類上市公司的影響是暫時的也是局部的,不會在更大程度上改變國內教育市場的格局。線上教學固然有其獨特的優點,但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授課形式。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教育類企業必將面臨新的市場環境,新一輪的洗牌也在所難免。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