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19日訊 近日,中國保險資産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某論壇上表示,保險資金在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運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表示,國內外實踐證明,保險資金作為期限長、規模大、來源持續穩定的資金,在經濟金融運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成為最主要的長期資金提供者。在我國,近些年來,隨著保險資金累計規模的快速增大,保險業緊貼國家戰略、民生建設和行業需要,發揮長資金、大資金、穩資金的優勢,積極參與和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市場的高度重視。保險資金和養老金是金融市場主要的長期資金持有者和供給者,我國目前保險資金運用餘額超過14萬億元,其中八成以上為壽險資金,平均期限超過10年,總量近12萬億元。各類養老金合計規模7.5萬億元,其中可投資規模在4萬億元左右。可以説,保險資金是中國金融市場長期資金的最大持有者和提供者。此外,保險資金也是銀行中長期貸款的重要資金來源,目前有2萬多億元的保險資金存在銀行,其中一半以上為5年期協議存款,其餘多為定期存款,同時還持有1.8萬億元的金融債。可見,保險資金在國民經濟和金融市場運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不斷拓寬和投資工具的日益豐富,分散化、多元化、國際化配置趨勢已成為保險資産配置的主流,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建設。截至2017年4月末,保險資産配置中銀行存款佔比14.98%,債券佔比33.4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佔比12.7%,另類投資佔比28.4%,其他投資佔比10.52%。綜合看,保險資金以四種途徑參與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運作:一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間接融資;二是通過購買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對實體經濟直接融資;三是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四是通過回購、拆解等方式對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僅從項目融資看,近十餘年來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産支援計劃、産業基金、信託計劃、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資實體經濟超過4萬億元,投資領域涉及交通、能源、市政、環保、水務、棚改、物流倉儲、經濟適用房、工業園區等,如京滬高鐵、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上海市博等重大項目,都有保險資金的身影。保險資金在支援國家戰略實施上也做出積極貢獻,截止2016年末,僅從項目融資看,保險資金投資“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長江經濟帶、棚戶區改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戰略領域的資金分別達到5923、5258、1509、989、736、276億元,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成為價值的發現者、引領者和創造者,是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揮保險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新國十條”等重要文件中,都對保險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各地方政府也將引入保險資金納入重要工作日程。2017年5月4日,中國保監會下發《關於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拓寬保險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的渠道,促進保險業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和效率。文件中提出很有創新性舉措,包括支援保險資金參與醫療、養老和健康産業投資,以投資新建、參股、並購等方式興辦養老社區;發起設立債轉股實施機構、專項債轉股基金和産能並購重組基金,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和不良資産處置等特殊機會投資業務;鼓勵保險資金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區域發展、城市群建設、軍民融合、《中國製造2025》等;支援保險資金積極參與PPP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文件還提出一些支援性配套措施,如適度放寬相關投資條件和標準。如何通過改革創新儘快將這些措施落地,是保險資金當前的重要任務。
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作將處於新常態,深化改革、加快創新、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方式轉變、産業升級是主旋律,保險資金要善於搶抓機遇,搭上國家改革創新發展的順風車,積極參與,乘勢而上,在諸如“一帶一路”、“城鎮化發展”、“戰略新興産業”、區域發展等戰略實施中實現服務國家發展、體現自身價值和行業價值的目標。2016年,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規模突破3萬億元,資産規模突破15萬億元;2017年,預計保費規模達到3.5-3.7萬億元,資産規模達到17-18萬億元。到2020年,保費收入規模有望達到5萬億元,資産規模達到30萬億元。2017年-2020年,預計新增可運用保險資金累計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龐大的資金規模需要得到有效配置,才能實現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維護好廣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對實體經濟和民生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