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適當調減不會讓玉米成為“第二個大豆”

  • 發佈時間:2016-05-05 12:58:03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答記者問

  中國網財經5月5日訊 農業部今日就農業結構調整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因為玉米作為重要的穀物品種,是要保的;當前調減的是非優勢區,影響有限。

  曾衍德指出,當前玉米出現了階段性的供大於求,出現這種情況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基本的是兩個:一是國內供給增加。過去12年,玉米麵積增加了2.1億畝,超過同期糧食面積的增加。同時産量增加了2175億斤,佔同期糧食增量的57%。二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增加。受國內外價差的影響,近年來玉米及替代品的進口量逐漸增加。去年進口玉米470多萬噸,同比增長82%。同時,高粱、大麥等替代品種進口比較多,去年進口了高粱1070萬噸、大麥1073萬噸,同比分別增加了85%和98%。此外,進口了部分木薯和玉米酒糟,玉米産量增加和國外進口增加“雙碰頭”,導致庫存增加較多。

  對於玉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曾衍德從兩方面分析指出,從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應主動調減玉米,減輕庫存壓力。從長期看,玉米作為能量飼料和加工原料,是需求增量較多的品種,應該穩定發展。農業部認為,玉米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判斷:一是玉米作為重要的穀物品種,是要保的。中央明確提出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也鮮明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這表明,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是要必保的,玉米作為重要的穀物品種和能量飼料,也要保持穩定的自給水準,這是戰略決定的。儘管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的供大於求,需要適當調減,但如果玉米生産出現大幅度下滑,一旦危及國家糧食安全,會有許多政策手段,保持玉米生産穩定發展。

  二是當前調減的是非優勢區,影響有限。這一輪的調整是在鞏固優勢産區的同時,適當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乾旱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等,這一區域的調減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是有限的。

  三是有貿易調控手段,能起到作用。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大豆進口未設配額限制,實行單一關稅管理,進口關稅3%。而玉米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總量720萬噸,配額內關稅是1%,配額外關稅是65%。這些年,我國玉米每年實際進口量都在配額以內,主要是替代産品進口增加較多。此外,應該看到,世界大豆貿易量有1.17億噸,高於我國大豆消費量,進口貨源是充足的;而世界玉米貿易量只有1.2億噸左右,僅佔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左右。如果石油價格漲到一定水準以上,相當部分的玉米就會轉化為燃料乙醇,玉米供應量就會減少。所以,大量進口是不現實的。

  另外,還要看到,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實現“藏糧于地”。可以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信心的,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是能夠做到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