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超國民待遇”被削弱 原研藥專利藥面臨降價壓力

  • 發佈時間:2015-08-06 10:52:45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國網財經8月6日訊(記者 李春暉)近日,外資藥企葛蘭素史克率先下調部分原研藥價格,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外資原研藥價格鬆動的信號。新醫改實施以來,監管部門通過取消原研藥價格保護、研究專利藥價格談判機制等措施,逐步削弱外資藥企的“超國民待遇”,外資原研藥、專利藥面臨降價壓力。

  原研藥“超國民待遇”被削弱 降價壓力驟增

  葛蘭素史克是首個在華大幅下調藥價的外資藥企。儘管有分析認為其降價存在“賄賂事件後續效應”的因素,但觀點認為,葛蘭素史克主動降價釋放了外資原研藥價格鬆動的信號。

  原研藥是中國特有的概念,專指那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專利藥。專利藥的專利保護期一般為20年,專利到期後,其他企業就可以生産療效類似、而價格往往更低廉的仿製藥。而在中國,為了鼓勵外資藥企將更多創新藥帶入中國市場,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藥品,依然被定義為原研藥進而享有不同於一般國産仿製藥的待遇。2000年12月,原國家計委發佈《藥品政府定價辦法》,規定已過發明國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製藥品比GMP企業生産的仿製藥品,針劑差價率不超過35%,其他劑型差價率不超過30%。可見,多年來,外資原研藥一直享受著“超國民”待遇。

  但近年來,隨著新醫改政策的不斷出臺,原研藥的“超國民”待遇被削弱。

  2015年5月5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人社部等部門發佈《關於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決定從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之外,取消其他藥品的政府定價;同時發佈了廢止的藥品價格文件目錄(共166份文件),並規定“該目錄之外的藥品價格文件,凡不涉及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價格的同時廢止。”可見,原研藥基於政府定價的價格保護政策已經消弭。

  政策優勢消失後,原研藥面臨著來自國産仿製藥的激烈競爭。據悉,在2014年至2020年的7年時間裏,將有價值2590億美元的藥品面臨專利到期,屆時會有大量國內企業生産的療效類似、但價格低廉的仿製藥進入市場。調研機構Datamonitor數據顯示,仿製藥進入市場的半年時間內,價格通常會下降到原專利藥品的20%左右。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發言人左玉增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外資制藥企業的定價機制在各個國家基本相同,都是根據市場狀況和所在國家的政策法規而定。”

  外資專利藥面臨價格談判 協會盼與醫保報銷關聯

  除了原研藥,專利藥和獨家中成藥也是高端醫療市場的“寵兒”。在醫保控費趨嚴的大背景下,這些競爭不充分的高價藥將面臨著價格談判。

  今年5月,發改委聯合衛計委等幾部門發佈的《關於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中規定,“專利藥品、獨家生産藥品,建立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談判機制形成價格。”

  國家衛計委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副司長孫陽曾在一個醫藥行業論壇上透露,藥品價格談判體系主要是針對專利藥,獨家生産的藥品國際上有不少成功的談判經驗。衛計委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談判的方案,今年要選擇一些臨床必需、價格比較昂貴、社會比較關注的重點藥品開展價格談判。孫陽稱,下一步要開展的價格談判工作,中成藥獨家品種不會成例外。

  《財經》雜誌報道稱,國家衛生計生委正牽頭起草《建立藥品價格談判機制試點工作方案》,而談判涉及的品種包括跨國企業的專利藥和國內企業中成藥獨家品種。其中獨家中成藥的價格由各省級藥品集中採購中心通過談判確立,國家談判的則對象直指外資藥企。

  對此,左玉增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協會理解並支援政府部門協調各方實現降低藥價和及時報銷專利藥的目標,逐步緩解大病患者的疾病負擔。“談判機制需要考慮多方共贏,對於專利藥來講,價格談判與醫保報銷如果能夠相關聯,也就是專利藥品在價格談判中能夠獲得醫保報銷,將是政府、患者和企業三方共贏的一個選擇。”左玉增稱。

  【資料回顧】

  藥價改革後部分低價藥漲價

  由“價格倒挂”回歸市場定價

  今年6月國家放開絕大部分藥品定價後,最先做出反應的是一些低價藥和經典老藥。這些藥品價格出現了明顯反彈,例如心臟病常見藥地高辛片在多個地區出現了數倍的漲幅。

  此現象一度引發老百姓的疑慮:政府定價取消了,藥價會不會像陣風兒一樣持續上漲?

  對此行業專家認為,此現象並不意味著藥價普漲,而是部分藥品此前的定價過低、甚至與生産成本倒挂,在取消限價後回歸正常市場價格。

  政府定價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時反映企業真實生産成本和合理利潤空間。一些經典老藥,口碑好療效好,但因為政府定價過低,廠家不願生産,以至於雖然便宜,但想買也買不到。以地高辛片為例,據證券日報報道,國內擁有地高辛片生産批文的企業總計有11家,而在新一輪藥價改革之前,真正組織生産的企業只有兩家,其他企業不生産的原因是在歷屆各省招標中價格奇低,低到生産廠家只能賠錢生産。

  這部分存在價格倒挂的低價藥品,在取消政府限價後可能在一段時間出現價格上漲,但因為這些常用低價藥並非專利藥或是獨家藥,具有生産資質的企業有多家,一旦該藥品有利潤可圖,就會引起其他藥企加入競爭,市場價格會逐漸趨於平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