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訪蔡洪平:中國需要更多的任正非和雷軍

  • 發佈時間:2014-11-21 11:35:1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蔡洪平,1955年出生於上海,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現任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資銀行部主席,曾于1996年底加入百富勤投資銀行,開啟投行生涯。2006年3月任瑞銀投行中國區主席,2009年3月任瑞銀投行亞洲區主席,直至2010年7月加盟德意志銀行。

  在投行界,蔡洪平被冠以“首富園丁”的稱號。曾一手締造了比亞迪、碧桂園、SOHO中國、聯華超市、魏橋紡織與長城汽車赴港上市的財富傳奇,被香港媒體譽為“中國民營海外上市之父”。

  2013年4月,“工業4.0”這一概念率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一位德國工程師提出,德國因此成為最早提出該概念的國家。相較于工業1.0蒸汽時代、工業2.0電氣時代、工業3.0資訊時代來説,工業4.0被認為是以智慧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今年10月,李克強總理出訪德國時提出,中國要與德國合作發展工業4.0。中國正在制定工業升級計劃,《中國製造2025》頂層規劃也已經出爐。據悉,該規劃幾乎是參照德國“工業4.0”的時間表。

  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資銀行部主席蔡洪平曾去德國考察中小企業,那裏正在進行工業4.0革命。蔡洪平曾締造了比亞迪、碧桂園、SOHO中國等公司赴港上市的財富傳奇,在投行界被譽為“首富園丁”。他表示,儘管中國政府已敏銳地意識到工業4.0的重要性,已經把它寫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文件中,但目前中國在法律、金融以及相關配套制度方面尚存在不足,缺少工業研發的心態和生態。蔡洪平説,中國現在需要更多的任正非雷軍,而不是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

  不會再有下一個馬雲

  新京報:近期你曾説,阿里巴巴的上市代表網際網路的高潮過去了,或者説結束了。

  蔡洪平: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高潮已經結束了,今後不大可能出現現在的高潮。

  新京報:這是否意味著阿里巴巴目前處於發展的頂峰?

  蔡洪平:阿里巴巴會不斷超越自己,不過,別的網際網路企業很難超越阿里巴巴。我不相信今後還會有下一個馬雲。

  新京報:為什麼?

  蔡洪平:美國發明瞭網路,為什麼只有亞馬遜、ebay,卻沒有阿里巴巴?因為中國有“非改革紅利”。

  新京報:“非改革紅利”,具體指什麼?

  蔡洪平:李克強總理提出改革紅利,是指政府推進如政企分開、政府簡政放權、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之後,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確立了市場經濟地位,這是改革紅利。那麼,沒有進行改革時,也有非改革紅利,使得創業者也有機會。

  中國的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正是由於中國的零售體系沒有改革,給了這些公司極好的機會。中國出現了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公司。

  中國的零售體系,從生産、流通、批發到零售,中間環節太長,最終都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物價貴。目前,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電子商務就有機會減少這些流通環節,降低價格,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同時,還有以餘額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也是得益於國家沒有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息差空間太大,給了網際網路金融機會。上述創新都是得益於中國特有的“非改革紅利”。

  改革紅利釋放,網際網路機會減少

  新京報:你説網際網路的高潮已經結束,是否意味著目前“非改革紅利”快享受完了?

  蔡洪平:還沒有。目前,非改革紅利剛開始,中國越不改革,非改革紅利越大。不改革為網際網路帶來特有的機會,因為網際網路可以衝破非改革壁壘,挖掘非改革紅利。

  新京報:那麼,改革紅利是否有利於網際網路發展呢?

  蔡洪平:改革紅利釋放出來後,網際網路企業的機會就少了。

  新京報:那麼網際網路企業的生存空間是不是小一些?

  蔡洪平:我認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空間會減少,不過網際網路的空間不小,未來可以向智慧化進軍。

  新京報:過去15年間,網際網路解決了人類的溝通、消費、流通、金融,那麼,下一步網際網路該如何發展?

  蔡洪平:網際網路下一步向生産力進軍,要集合所有資源向工業4.0進軍。

  中國尚無“4.0”企業

  新京報:中國有哪些真正符合4.0工業革命的創新企業?

  蔡洪平:網際網路方面,阿里巴巴、騰訊等發展非常好;技術企業方面,華為、小米、國有航空工業等發展很好,但是,真正成型的智慧化生産化的企業還沒有真正出現。

  新京報:你之前也跟馬雲聊過這個問題,阿里巴巴的上市創造了IPO紀錄,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依然是蘋果。

  蔡洪平:今天的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網際網路公司,而是高端製造業公司。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超越阿里巴巴的製造業公司。比如,現在小米發展很快。

  新京報: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如何升級到4.0?

  蔡洪平:中國正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工業4.0升級,但是,革命性的升級尚未開始。目前,在研發上正加大投入,不過,還沒有形成氣候。

  新京報:西方國家完成工業化革命花了近10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30多年,這算不算 “後發優勢”?在工業4.0時代,中國如何搶先或者與德國等發達國家同步發展工業4.0呢?

  蔡洪平:事實上,中國沒有“後發優勢”。我們的工業化是拷貝過來的,中國的土壤不具備“後發優勢”,只有“後引進優勢”。中國的市場比較大,推銷能力比較強,卻沒有研發上的優勢。在發達國家開動火車的時候,我們不要掉鏈子,能夠挂上去跟著跑起來。

  新京報:當我們在談論“工業4.0”時,實際上是在談論什麼?

  蔡洪平:第四代工業革命,實際上是智慧化生産。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它是“網際網路+機器人+自動化+個性化+3D、4D列印”的高效率生産。簡單地説,工業4.0時代的生産基本不需要人,逐步智慧化。它使用了網際網路、自動化、生産線等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大規模提高研發效率。甚至可以在全球實現研發和下訂單,通過智慧化、物聯網和現代物流,商品可以全球化配送。

  最大的問題是缺少法律保護

  新京報:為什麼中國尚未真正開展工業4.0革命?

  蔡洪平:儘管中國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工業4.0的重要性,已經把它寫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文件中,但是,目前中國在法律、金融以及相關配套制度方面尚存在不足,缺少工業研發的心態和生態。

  新京報:如果以德為師,中國距離工業4.0還有多遠?

  蔡洪平:我曾經説過,中國目前需要更多的工程師,需要更多的任正非和雷軍,而不是需要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畢竟,製造業才是生産力的根本。

  新京報:中國要發展工業4.0,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蔡洪平:第一,目前中國網際網路的陣地主要集中在零售、消費、物流等領域,還沒有大規模引入到生産力的開發和智慧化生産上來。而從資本市場來説,許多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美國上市以後,估值很高,導致了很多風投、PE等金融機構更加青睞網際網路企業,也促進了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但是,從事智慧化生産的企業,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援。

  第二,目前還沒有具備新技術研發的心態,因為這種網際網路技術運用到生産上來,需要很強的工業心態。工業心態,是做工業的認真執著,要在精細的領域深耕,而不是炒股、賺快錢、盲目追求網際網路的短期心態。

  第三,缺少理想的工業生態。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配套的、系統的研發生態,這個生態包括了私募基金、風投等金融機構的支援。在德國有很多這樣的金融機構支援小企業進行生産研發,如果沒有這些金融機構的支援,小企業前期會很難生存下去。

  第四,中國在做智慧化研發生産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缺少法律保護。當研發者辛辛苦苦開發出前沿的技術之後,中國缺少法律和專利保護,基本誰都可以抄襲。近期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依法治國,正是加強對智慧財産權法律保護的好時機。

  第五,國內研發成本太高,融資成本也很高。目前很多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動輒高達10%以上,很難生存下去。而歐美小企業的資金成本很低,而且他們還有其他資金的支援。

  新京報: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蔡洪平:要解決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涉及法律、金融體系等,這都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系統配套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