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醫學將改變人類健康模式
- 發佈時間:2014-11-05 21:30:43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為期三天的2014北京生物醫學峰會11月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醫師協會和海克維爾基因(北京)研究院聯合主辦。峰會特別邀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CraigC.Melo到會演講。
與會者一致認為,本次峰會系統地闡述融合醫學的概念和推進模式,這將對中國醫療水準的整體提高産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慢性疾病防控與診治領域如何實踐融合醫學方面的見解為中國融合醫學的發展吹響了號角。
生命科學家應用物理方法從粒子追蹤到弦,揭示了人體複雜巨系統在物質與意識上的統一,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跨組學等生物資訊技術的發展與系統推進,隱藏在浩瀚數據中的生命規律和疾病分子機制展現在人類面前。隨著融合醫學的快速發展與推進,人類健康模式將發生著本質轉變。
近30年來,以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為代表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已日趨成為中國國民因病死亡的最主要病因。慢性疾病的爆發,極大地消耗了國家財富和醫療資源,同時也對國人身體素質整體提高計劃的實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可以説,慢性疾病如今不再簡單是一個公共衛生的問題,而是一個影響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從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完善慢性病的預防、控制與治療體系刻不容緩。
發達國家經歷了慢病爆發的痛苦,認識到必須集合全社會各種資源來解決慢性疾病對人類的威脅。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發達國家協同作戰,建立了完整系統的國民慢病防控體系。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各自為戰,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要通過漫長的過程才能轉化為臨床診療技術,而醫療機構則缺少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發體系來支撐臨床診療中技術難題的解決。可見,研發與臨床結合的不緊密,在技術層面上難以緩解慢性疾病的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其他機構更是缺乏地在共同的目標下協同行動的機制。
有專家認為,這一現狀是造成我國近幾十年來以惡性腫瘤為代表的慢性疾治療有效率低、死亡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以惡性腫瘤為例,美國患者5年存活率達85%,我國患者5年存活率僅為25%。
為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慢病診療技術上的差距,在中國醫師協會的領導下,海克維爾基因(北京)研究院聯合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臨床醫學機構、藥物研發與生産廠商、醫療器械研發與製造商等社會力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了全體系的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