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花旗中國去年資産規模1527億 不及國內城商行

  • 發佈時間:2014-10-14 14: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永剛  責任編輯:孫業文

  9月18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與10家進駐上海自貿區的中外企業家座談。在回答總理“為什麼要來上海自貿區註冊”的提問時,作為全球金融巨頭中國分支機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花旗中國”)董事長歐兆倫直言,“第一原因就是覺得有機會可以賺錢。”李克強笑道:“你這話説得很坦率。”

  “李總理很務實,他站在了企業的角度替我們思考問題。”回憶起當時見面的場景,歐兆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總理和我們講了要探索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下一步,還要繼續壓縮負面清單,給市場‘讓’出更大的空間。”

  “我們認為,中國金融行業往後的發展,不論對公業務或是零售銀行,前景都很廣闊。”歐兆倫明確表示,花旗銀行將保持在中國的投入力度。

  在這位並不常面對媒體的銀行家看來,中國依然是亞太地區最龐大的金融市場。

  做中國的“全能型”銀行

  歐兆倫,2008年5月開始擔任花旗中國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執掌花旗集團在中國的所有業務。在他任內,花旗集團與東方證券聯合設立了東方花旗證券有限公司;花旗發佈了首張獨立品牌的人民幣信用卡。

  “中國一直是我們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花旗銀行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在中國投資,而在今年以及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大力拓展花旗中國的區域業務,目前我們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産品等方面都在外資銀行中排名靠前,未來將著力於産品豐富化和客戶多元化。”歐兆倫表示。

  據了解,花旗中國目前在建制上雖然只是涉及到個人業務和企業、政府和機構業務兩大類,但在外界看來,其業務觸角已深入各個金融領域。

  個人業務包含借記卡、存款、理財、房屋貸款、個人貸款及保險,企業服務則包含了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以及充當中資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走進來”的橋梁。此外,與國內公司合資的券商也早已承擔起花旗中國的投行業務。

  有評論認為,花旗銀行在中國的業務已經基本囊括了中資銀行的所有業務。

  歐兆倫強調,花旗銀行在全球的定位是一家全方位的銀行,花旗銀行服務的客戶群體非常廣泛,提供的服務也是全方位的。因此,在中國,花旗中國也力爭做一家“全能型”銀行。

  “我們服務的對象包括大型跨國企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等,非常廣泛;我們提供的産品從高端的私人銀行産品到欠發達地區的小額貸款,也非常豐富。中國的市場非常龐大,花旗不會一條腿走路,如果我們只著重在一條業務線投資,會喪失很多商業機會。”

  歐兆倫坦言,今年已經過半,而花旗中國的整體業務保持了良好勢頭。“儘管今年整體宏觀環境比較緊縮,但是我們的流動性和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非常健康,尤其是代表流動性的貸存比指標,我們一直都低於監管部門要求的75%的指標,這在外資銀行中是靠前的。而且伴隨著全球實體經濟的復蘇,我們的客戶也正在從谷底走出,我相信,我們有能力在比較困難的大環境中保持營運收入和利潤的繼續增長。”

  據了解,截至目前,花旗中國在全國13座城市(北京、長沙、成都、重慶、大連、廣州、貴陽、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無錫)擁有55家分支行。

  根據花旗中國的資訊披露,2013年花旗中國的凈利潤為9.6億元人民幣,資産規模達到1527億元人民幣。在外界看來,花旗中國的資産規模還不及一家中國的城商行,這實在有些讓人難以置信,“外資銀行的業務領域所産生的規模和自身的體量目前看來都不大。”歐兆倫坦言,這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差異有關,並不能説明實質問題。

  對話歐兆倫

  “零售業務是未來的重點”

  《中國經濟週刊》: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很多城商行在向零售銀行業務轉型。您認為零售銀行業務在花旗中國的業務中扮演什麼角色?

  歐兆倫:零售業務一定是我們未來的重點之一。目前,零售業務在花旗銀行全球業務中利潤貢獻很高,國內有13億人口的市場,我們沒理由不重視零售業務發展。我必須要説的是,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需要投入很多資金、資源和時間,對網路拓展、系統建設、産品開發和員工培訓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所以,零售業務對於花旗中國而言,將是一個長期規劃。

  《中國經濟週刊》:為更好地整合資源協同發展,現在不少銀行開始嘗試打破公司和零售的條塊分割。您怎麼看公司和零售業務交叉發展的作用?花旗中國有沒有這方面的規劃?

  歐兆倫:事實上,我們內部已經有交叉運營的嘗試,比如“花旗職通”,為公司客戶的員工開設賬戶,並提供相應的服務。另外,我們負責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部,也已經在上海開始做依靠零售網點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嘗試。 總體來説,零售業務和公司業務的客戶經常是交叉的,貴賓理財客戶或者私人銀行客戶很多會有自己的企業,而企業主大多有個人或家庭的財富需要管理。

  “目前沒有增資計劃”

  《中國經濟週刊》:花旗中國目前在中國銀行業的資産規模還不是很大,下一階段在中國有什麼發展計劃,有沒有增資計劃?

  歐兆倫:在中國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投資,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還是加大了。在所有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當中,我們排名還是很靠前的。2014年和2015年,花旗會繼續加大對信用卡業務的投資。

  對未來的增資計劃,我們會在有需要的時候增資,但在可預見的時間表中還沒有這個必要。目前花旗在中國的資本充足率還不錯,盈利能力也不錯,資本回報率也還是比較滿意的。總體來説,目前的業務比較穩定,短期回報與長期投資的平衡把握也可以,所以還沒有需要增資。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是好事”

  《中國經濟週刊》:花旗中國在上海自貿區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歐兆倫:我們的定位不同於中資銀行,除了將海外經驗引進中國外,我們也希望將中國客戶引向海外,花旗中國的總體競爭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希望看到上海自貿區跟海外接軌,因為我們的海外網路非常成熟,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很多産品服務,其實已經在國外啟動很多年了,比如我們的跨境資金池管理業務,經驗已經非常豐富,現在有機會將其引入中國,為本地的客戶服務。

  《中國經濟週刊》: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經濟增速放緩,去年中資銀行利潤增速也在放緩。您覺得外資銀行是否也會受這一因素影響?

  歐兆倫:中國銀行業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利差收入,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帶來的利息收入調整,對銀行産生負面影響是一定的,這對於外資銀行來説也不例外。而在經濟增速下行時,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都會受到影響,從花旗中國去年的表現來看,資産品質還是比較穩定的。

  未來,來自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挑戰仍會繼續,雖然銀行以往的傳統業務會因此受到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其中的機遇。從長遠來説,改革對銀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從全球經驗來看,利率的改革同時意味著資源分配的改革。利率市場化提高了對利率風險管理的要求,這就為銀行創新利率風險管理産品提供了空間。而除了利率改革之外,中國有很多金融改革正在同時推進,比如匯率的改革,同樣也將提供外匯風險管理産品的創新空間。在這一形勢下,外資銀行應該把握改革的機會,重新定位,創新産品。

  《中國經濟週刊》:您對花旗中國未來的業務開展還有哪些期待?

  歐兆倫:期待外資銀行可以在資本市場參與更多的項目。目前有些客戶除了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産品外,也希望通過銀行來直接參與股票的買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