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追尋中國經濟季度新風向

  • 發佈時間:2014-10-13 17:57: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10月13日電,三季度中國經濟第一個主要數據發佈,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2%,外貿形勢繼續好轉。

  此前,世界銀行將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由之前的7.6%調低至7.4%。

  增減背後,顯露“玄機”,由此可以追尋中國經濟季度新風向。

  經濟運作仍處合理區間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由一季度下降3.8%,到二季度增長1.8%,再到三季度增長7.2%,呈現逐季好轉態勢。

  “儘管在不同時段部分指標出現小幅波動,但中國經濟運作仍處於合理區間。”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説。

  所謂合理區間,就是今年增長的預期目標為7.5%左右。“左右”意味著7.5%並非底線,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可接受。

  由此可見,儘管國際機構和投行對我國經濟預期沒有上一季樂觀,但仍在我國政府可接受範圍內。當然,這包含著幾個前提,即就業較充分、物價較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生態環保取得積極成果。

  各項數據有力支撐中國經濟的合理區間。從就業看,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幾萬人;從物價看,8月份CPI同比上漲2.0%,持續保持平穩;從居民收入看,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3%,跑贏了GDP;從生態環保看,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強度下降5%左右,為多年來最大降幅。

  “增長放緩是中國經濟肌體更加健康的表現,隨著增長模式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中國經濟可以接受這樣的速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爾説。

  下行壓力有增無減

  繼續觀察中國進口出形勢,通過橫向對比,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僅有1.8%,去年這一數字則為7.7%,相差距大。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出,從最新數據看,全球經濟復蘇正在停滯中,多數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普遍缺乏增長動力。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加上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正處於關鍵時期,引起經濟下行的因素仍然比較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另外一些指標同樣讓人感受到“秋風瑟瑟”,工業生産增速創出新低,商品房銷售降幅擴大,製造業投資趨勢性下滑,用電量首現負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這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還不足,需要運用定向調控等手段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創新驅動增添動力

  經濟發展是沒有終點的長跑,要有一定的速度,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後勁,通過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

  就在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仍為保增長苦苦掙扎時,中國已將“戰略定力”轉向調結構。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評價説:“雖然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政府進行結構改革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以來,我國政府繼續帶頭自我革命,大幅簡政放權,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創業、創新。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這將是中國新的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

  以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例,自今年3月推行至今,半年間新設立的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同比增幅超過60%。這些小微企業和服務業企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支撐力量。

  當前,中國經濟依然面對結構性矛盾,需要彌補發展中的“短板”,做強實體經濟的“筋骨”,中西部基礎設施、重大民生工程、新型城鎮化中依然有充沛的發展動力源

  “只要重視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和深化改革,從根本上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所釋放的潛力和後勁將支撐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合理增長。”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韓保江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