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獨生子女費意義漸失 政策30年不變受詬病

  • 發佈時間:2014-09-15 11:09:5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每月5元的獨生子女費,這些在20世紀80年代的榮耀、實惠,如今已漸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1982年,全國各地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指示》,開始對獨生子女家庭實施獎勵政策。時至今日,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還保持著原來的獎勵舉措。也正是因為30年不變,這些舉措正飽受詬病。

  每月5元的獨生子女費已形同虛設

  對於20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説,每月5元的獨生子女費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相當於很多人半個月的生活費。

  這項政策出臺的初衷是為了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在申領到《獨生子女光榮證後》,就可以憑著這個證,在工作單位每月領取5元的獎勵,直至孩子年滿14周歲。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不要獨生子女費,孩子可享受免費醫療,同樣到14周歲。

  “20世紀80年代,普通人每個月的收入不過幾十元,所以,這個獎勵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今年62歲的戴華春在退休前,是一家對外貿易公司的會計,她回憶説,那時的5元錢可以做好多事,大米白麵1毛錢一斤,肉1元一斤。不僅如此,那時候領到獨生子女光榮證的人,還會因為那個紅色的“小本本”,萌生出無限的自豪感,認為自己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可如今32年過去了,該獎勵政策仍在,但獎金一點沒漲。可現在的物價漲了10倍甚至20倍,5元錢,連碗麵也吃不到了。

  “有它不多,沒它不少。”戴華春認為,如今的獨生子女費已形同虛設,失去了它獎勵的意義,那個光榮的小本本,也再沒有了原來的分量。

  “應提升獎勵標準”呼聲漸高

  “國家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為計劃生育做出的政策,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就是不能用金錢的社會背景來評價。”南開人口與發展中心主任原新指出,20世紀80、90年代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行政、法律、政治方面的限制,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當時的情況。

  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建議,應提高獨生子女費。莫言認為,計劃生育政策確實有緩解人口過快增長、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為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貢獻,獨生子女家庭的確應該提高待遇、給予照顧。全國政協委員俞金堯則提出,獨生子女費這一獎勵,現在已無實際意義,建議重新制定獎勵標準。比如,獨生子女補助應向防老體系過渡,讓已進入老年期的獨生子女父母,享受到比一般老年人更優待的養老和醫療服務,讓他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國家對獨生子女父母的關懷。

  陜西省衛生計生委政策法規處處長劉天奇也曾表示,和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社會平均工資水準已經上漲了幾十倍,而獨生子女費的提高速度顯然太慢。以當前的消費水準,將這項獎勵費用提高到約佔平均工資的10%較為合理,而且應該建立定期增長機制,實現與工資增長水準的同步增長。

  建立適合當前國情的政策是當務之急

  與主張“漲錢”的觀點不同,原新認為建立適合當前國情的政策是當務之急。

  “目前,大家都在關注獨生子女費等獎勵舉措30年不變的問題,而忽視了當前的國情下,是否依然需要提倡獨生子女政策。”原新坦言,如今,獨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弊端愈發凸顯,而獨生子女的獎勵政策,也是當時中國人口形勢倒逼出來的迫不得已之舉。“有人口學研究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很低生育率’的人口新時代。那麼,既然沒有必要再特別鼓勵獨生子女,自然也就沒必要去提高獨生子女費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比如説從獨生子女的教育、健康、就業,以及對失獨、傷殘家庭的養老保障等方面採取一些措施,我覺得更有意義”。

  此外,原新表示,大力實施獨生子女獎勵政策,鼓勵少生,就當時的中國人口總數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如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做出了一些調整,允許“雙獨”“單獨”家庭生育“二孩”,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能動搖。適當放鬆政策、引導人口更替水準、生育率持續穩定等,仍需保持政策延續性,只是方式也許可以轉變一下,使之更社會化,更符合時代特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