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CPI創年內次低不意味通縮
- 發佈時間:2014-09-12 10:17:33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8月份,CPI同比上漲2.0%。創出前8個月的次低水準,高於4月份最低水準1.8%0.2個百分點。
8月份CPI數據再次顯示,今年以來通貨膨脹無憂,但與此同時,對中國通貨緊縮擔憂的觀點開始抬頭。8月份PPI同比下降1.2%,環比下降0.2%。前8個月一直處於負增長狀態,8月份與7月份相比較跌幅加深。CPI持續低位徘徊,有消費品需求不足之嫌疑;PPI持續負增長折射企業生産開工不足,市場對出廠商品價格需求低迷。兩者結合在一起,似乎能夠佐證通縮抬頭苗頭。
針對7、8月份一些主要經濟數據指標不景氣情況,一股以防通縮為由要求央行全面降準降息,放水貨幣的聲音甚囂塵上。預計8月份CPI和PPI這兩個數據出爐後,這種聲音會更加激烈。
然而,一個重要的指標不容忽視——流通中貨幣流動性的餘缺。目前,市場流動性並不缺乏甚至還相對過剩。央行一直在進行正回購,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維持在低位,央行一年期貸款引導利率低於基準利率。截至6月底,廣義貨幣(M2)是GDP的213%,美國這個比例只有百分之七十多。僅從現實市場的流動性餘缺狀況看,完全沒有全面降息降準的必要。如果貿然行動勢必造成市場流動性氾濫。
CPI保持在同比增長2%是一個適中的水準,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將物價控制目標確定在2%上下。PPI持續負增長是中國實體經濟長期不景氣造成的,根源在於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資本資金等金融資源長期配置不公、效率極低導致的,實體經濟稅費等成本高、負擔重,整個經濟資源脫實向虛的必然結果。一個基本結論是,根源絕對不是流通中貨幣信貸總量過少。
物價少有的穩定局面,給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提供了難得的宏觀環境。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深化改革,大力度推進經濟轉型,使得中國經濟走向可持續良性發展之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