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出了什麼?

  • 發佈時間:2014-08-24 16:41:23  來源:新華網  作者:姚玉潔 何欣榮  責任編輯:姚慧婷

  上海于2013年底在全國率先出臺“國資20條”,打響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第一槍。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出了哪些“真經”?給國有企業帶來了哪些改變?

  變化一:市場是最好的定價員

  在上海一系列國資“大騰挪”中,資本市場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3年4月,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向弘毅投資轉讓上市公司城投控股10%股份,轉讓價格為公告前30天平均股價加上一定溢價。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間資本,關鍵是要找到公允的市場價格,公開透明的資本市場無疑最有説服力。“事實證明,沒有市場化運作,尋租等道德風險就難以避免,單靠審計監督解決不了問題。”

  變化二:去行政化不再是口號

  國有企業一個飽受詬病的問題是行政化、官僚化,“唯上,看領導臉色而不是按市場規律辦事”。

  上海東浩蘭生集團旗下的上海五金礦産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夥人”試驗,集團出資51%,62名業務和經營骨幹通過成立有限合夥企業出資持股49%。

  “從員工變成股東,大家責任心不一樣了。”五礦公司董事長鈕為民説,“過去決策一把手拍板,下面人不操心,現在可不幹了,因為決策錯誤損失的是自己的錢。比如財務報銷,過去只要不違反財務制度一般就報了,現在要求管理層差旅費賬目公開,接受監督。”

  變化三:激勵機制到位杜絕“挖社會主義墻角”

  在一位資深國企掌門人看來,此前國企的“59歲現象”、內部人控制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員工特別是管理層與企業沒有實現利益綁定。“有些員工待遇低就拿回扣,拿人家一百元,損失企業一萬元,國企就這樣搞壞了。”

  已經出售給平安集團的上海家化在激勵機制方面走在前面,較早推行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覆蓋中高層管理人員和行銷、技術骨幹等,激勵對象自籌資金購買股票。上海家化利潤快速增長,以國企身份在競爭激烈的日化行業佔據重要地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