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海外瘋狂掃房 海外地産基金收益率遠超信託
- 發佈時間:2014-08-12 16:0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在澳大利亞工作的紐西蘭籍華人宏偉軒發現,新、澳兩國的好房子現在都得靠搶了。“去年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部分城市的房價上漲至少超過10%,紐西蘭房子已經到了瘋搶的地步,基本上當天看中不下單第二天房子就沒了”。
宏偉軒説,在奧克蘭去年的購房者中大部分來自中國,不少當地人擔心中國人會集中進入抬高房價,甚至借首付買房。
就在國內投資者遭遇樓市限購、基金虧損、股市數年走不出泥潭,以及保本的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勉強跑過CPI時,一小部分有著敏銳頭腦的個人和機構在海外市場卻收穫不菲。全聯房地産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表示,歐美國家各种經濟參數顯示其經濟已開始抬頭走向上週期,而我國目前是向下週期,此時出海做“逆週期”投資,不管對機構還是個人都是非常寶貴的機會。
投資海外地産基金收益率遠超信託
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平穩復蘇,房地産市場、股票市場走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曲線,越來越多的國內理財機構開始了海外金融理財産品的開發。
宜信財富高級副總裁劉峰近兩年一直鼓勵朋友去海外買房。他説:“現在西方很多國家以低利率吸引資金,在中國買一套房子的錢可以在很多國家付兩套到三套房子的首期。租金完全可以支付按揭費,而房子又有15%到20%的增值。”
他以自己為例介紹説:“我全家在1985年移民美國,2003年回中國定居,分別以每平方米5000元和7000元在上海買了兩套房子,如今已上漲近10倍,但現在我絕對不會在中國買房。事實上,2011年我在澳大利亞買了一套房子,2012年在英國買了一套房子,年回報是15%至20%。”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上海一些澳大利亞投資仲介機構了解到,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對海外投資者購房非常開放,只需要10%至20%的首付。澳大利亞的部分城市在期房未交付前,不需要支付按揭款,且交易稅費有減免,催生了“炒樓花”現象。而且,作為資源性國家貨幣,澳元持續處於升值狀態,利率低於中國,已經有不少國內投資者拋售國內房産赴海外投資買房。
除了海外購房置業,近兩年投資于海外的理財産品也明顯增多。諾安基金、鵬華基金、廣發基金和嘉實基金近幾年都發行了房地産基金試水海外投資,基金主要投向全球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REITs)及相關産品。今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分別達到17.47%、17.45%、15.49%和13.74%,遠遠高於國內其他基金收益水準。
今年年初,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珈南資本推出“葡萄牙移民地産投資基金”,投向葡萄牙某處房地産項目,該項目主要向有移民需求的國人出售,珈南資本稱,由於移民購房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基金安全性較高,年化收益率預計可達13.5%至15%,明顯高於國內信託産品目前的收益率。據稱,基金一經推出就被搶購一空。
過半高凈值人士欲加大境外投資
民生銀行和麥肯錫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高凈值人士數量在2015年將達200萬人、可投資資産達到77萬億元,超過半數的高凈值人士擁有境外投資,資産海外配置需求持續強烈。還有過半的高凈值人士計劃增加海外投資比重。
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預測,我國居民存款總額超過40萬億元,至少20%想出海投資,其中資産在千萬元以上的高凈值投資者,至少三分之一想出海,有意願出海的資金總規模約3萬億美元。
“現在有一個明顯的趨勢,隨著近兩年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的購房乃至移民門檻有所下降,以前投資海外的多是所謂的富人,如今加入的更多是中産階級收入人群。”上海華僑移民負責人毛海濱説。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投資理財資金渴望出海的原因在於,我國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時期,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投資者對宏觀經濟“看空”預期盛行。有一定財富積累的人群對資金安全更為敏感,會重新選擇資金避風港。
建銀精瑞資本董事長李曉東説,當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不確定”。宏觀經濟走向不確定,人民幣匯率走向不確定,未來的環境、資源不確定。加上産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泡沫積聚、影子銀行擴大等風險隱患令投資者信心不足。
珈南資本總經理焦谷説,國內的高凈值人士持續增長,他們對“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有清醒的認識,通過海外配置分散投資風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何況經濟發展不可能無波動的永遠向上,近段時間人民幣貶值預期乃至宏觀經濟的悲觀預期進一步加大資産全球化配置需求。
除了經濟週期帶來的投資風險外,“目前國內金融産品的匱乏和投資策略的單一限制了資産配置效率,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希望通過全球化資産配置,獲得更高回報。”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近日透露,上海信託最快今年年底將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向國內客戶提供全球資産配置服務。
不過,焦谷也指出,其實中國居民的海外資産配置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居民的海外資産配置比例。一方面有政策因素,比如個人直投資金出去不容易,另一方面,我國投資者也是才開始接觸和熟悉海外市場,了解海外投資面臨種種問題。
警惕跨境資本大進大出衝擊經濟
于個人而言,對海外市場的生疏使其面臨著法律、政策、投資“潛規則”等多重風險。于國家經濟而言,若理財資金集中快速出海再疊加熱錢同期撤出,同樣會帶來風險和衝擊。
華安基金總裁李勍説:“國內資金走出去很重要,2008年至今,我國貨幣急速擴張,副作用是各種資産價格飆升,一線城市房價幾乎翻番,貨幣的對內購買力大大下降。因此,有必要將國內資金有序引入全球市場充分流動,緩解國內貨幣壓力。”
毛海濱説,最近兩年政府正嘗試性地放開政策,公司不少客戶也通過銀行正規渠道的引導,完成了境外的個人直投業務,相信在未來幾年內,國家會更加開放個人直投方面的政策。
但風險永遠與收益並行。焦谷提醒,海外投資可謂“山高、水深、路遠”,身在國內,即使如今有網際網路的高速互通互聯,投資者也很難真正了解海外投資品的實際情況,比如房産的供需、價格。同樣難以了解的是各種投資“潛規則”,更不要説複雜的海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政策環境。
海外房産還可能會繳納各種稅費,比如物業稅、房産稅等,自然會攤薄收益。一些國家還有管理費用,如果這些費用未能及時支付,甚至會影響到個人的信用記錄。
更需警惕的是,若理財資金集中快速出海再疊加熱錢同期撤出,中國經濟將面臨風險和衝擊。
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説,2014年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人民幣大幅度貶值的可能,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突然成規模退出,可能在短期內引發熱錢退出趨勢,造成不小的振動。
陳淮認為,需高度警惕這種主動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對我國國民經濟穩定格局影響甚大的不確定因素。
在部分專家看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以及加快對外開放,我國未來可能出現經常賬戶赤字。一旦開始面臨經常賬戶赤字,就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會由低估轉為高估,中國對短期資本流入的依賴性將會上升,而短期資本流動大進大出對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破壞性也會相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