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任務中提到,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從2022年11月正式落地實施,至今已試行一年多,截至2023年底,參加人數突破5000萬人。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累計形成養老金規模近數萬億元。但無論是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還是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當前都不存在進一步增加積累的條件或者環境,增長空間比較有限。因此,持續推動各類養老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讓“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齊頭並進,成為夯實長期養老財富儲備的現實選擇和重要路徑。
持續加大創新力度
在個人養老金政策試點地區,居民可根據自身意願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並向個人養老金賬戶中存錢,每年最多存入1.2萬元,可獲得一定的稅收優惠。參加人自主決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購買産品的品種和金額,包括一些儲蓄存款、理財産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産品。
“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的主體制度,目前開局不錯,但明顯的不足是供款有限,實際投資更少。”在由中惠社會保障發展中心舉辦的“擴面提質、社保金融助力銀發經濟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表示,這既有資本市場低迷的客觀背景,也與産品開發多而不精、缺乏吸引力有一定關係。
當前,個人養老金遭遇開戶熱、繳存冷。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7月發佈的數據,在個人養老資金賬戶的4030萬人中,只有900萬人有實際繳存行為,實際繳存金額為182億元,已實際投資金額為110億元。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這一年來個人養老金市場的表現説明個人養老金不同於第一支柱、第二支柱養老金,它對市場的敏感性和依賴性更高。”
根據市場機構近期發佈的2023年度社保金融問卷調查,個人養老金制度雖然覆蓋率較高,但表現卻不夠活躍,不少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和政策缺乏了解。調查結果顯示,有35%的受訪者表示儘管開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並沒有進行實際繳存;與其他理財投資産品相比,約50%的受訪者認為個人養老金産品是更加優惠、有吸引力的,但還有44%的受訪者認為這兩種産品差別不大;受訪者沒有參加個人養老金的主要原因是“個人投資選擇能力不足”;近三成受訪者認為個人養老金産品太多,不知道如何選擇;約89%的受訪者希望能夠有一鍵查詢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相關權益的渠道。
當前我國養老金融産品仍面臨總量供給不足,結構性短板突出的問題。專家認為,應持續加大産品創新力度,不斷完善養老金融産品貨架,同時可以促進跨業、跨界合作,構建養老金融場景與生態,滿足客戶財富管理、健康保障、社交娛樂等多元化需求。
“研發産品必須立足實際而不能閉門造車,建議充分利用個人養老金綜合資訊平臺的豐富數據,組織專家定期整理,編制全面的分析報告,供評估、研發特色金融産品作內部參考。”胡曉義説。
優化完善配套政策
業內專家認為,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養老金融政策和指導意見仍較為宏觀,具體的配套細則尚不明確,亟需系統推動養老金融健康發展。
鄭秉文認為,在2023年資本市場波動的狀況下,公募基金産品的投資收益率引起更多關注。“如果説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養老金的發展中,制度設計佔主導作用,第三支柱的誕生則意味著養老金體系改革進程從制度設計的‘單輪驅動’,進入完善制度設計與完善資本市場相結合的‘雙輪驅動’的歷史發展階段。”鄭秉文表示,養老金與資本市場不但相輔相成、共生共贏,而且相互制約,因此必須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中國銀行業協會養老金業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田軍建議,要完善養老金融政策。一方面,針對現有政策提供配套指導細則和産品開髮指引,推動行業規範化建設,確保養老金融市場的平穩運作;另一方面,在明確養老金融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出臺金融支援養老産業的配套優惠政策,為金融機構發展養老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此外,還要優化養老金制度。“對比其他一些經濟體,我國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率相對較低,補充保障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可以通過引入特殊情況下養老金的提前領取,逐步放開年金個人投資選擇權等措施,持續提升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吸引力。”田軍認為,可以逐步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將養老金體系的各層次有機聯繫起來。
在職業年金、企業年金投資運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短期投機現象。“例如理財産品沒能帶來正收益,服務費就歸零。我認為這是比較典型的短期行為的傾向,是好心辦壞事。”胡曉義認為,應構建有利於養老金融長期穩定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僅要從正面引導,也要明確此類禁止性規則。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建議,擴大基金投資範圍,改革完善保險機構的考核機制,將短期考核調整為中長期考核,同時發揮養老基金長期穩定的優勢,支援資本市場加快發展,提高保險業全類收入水準,實現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共贏局面。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可以提高保險公司參與社保基金、地方社保基金、醫保資金投資管理的比重,提高全社會保障基金運用的效率。
“未來保險資本機構要在研發精品中進一步發揮自身的能力優勢,不斷提升産品的創新能力和解決方案水準,匹配多元化的養老金籌資需求、管理需求,積極開發具有絕對收益屬性、收益來源更加多元、能夠穿越經濟週期、提供長期穩健回報的養老金産品策略,滿足廣大老百姓的養老需求。”梁濤説。
開拓多種養老服務
近年來,保險業在做好風險有效隔離的前提下,採用了債券、股權、物權、相關金融産品等多種形式,參與了養老保險籌資,形成了“保險+養老社區”“保險+居家服務”“保險+旅居康養”等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目前有30多家保險公司開展了‘保險+養老社區’類業務,在建和規劃的養老社區超過70個,運營床位超過2.8萬張。”梁濤説。
目前,保險公司已經成為養老機構重要的投資和運營主體。專家認為,應重點發揮保險公司開展壽險業務的優勢,將保險業務、資産管理業務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充分滿足老年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從制度、産品、服務等多方面推動保險業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由偏好重資産模式逐步轉向輕重資産結合、以輕資産為主的模式,擴大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旅居康養服務的覆蓋面,構建“保險+養老+投資”服務體系和産融結合的全産業鏈康養生態。
梁濤表示,在發展銀發經濟的過程中,保險業在投資方面大有作為。一方面,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以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為個人養老金賬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養老金融産品選擇。根據試點地區一年多的進展情況,建議進一步放寬個人養老金個人賬戶開戶的限制,適當提高取用的靈活度,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優化繳費的期限設置。
另一方面,具有長期儲蓄功能的年金和人身保險産品是居民進行風險管理和全生命週期財富規劃的重要工具,也是第三支柱的籌資手段。“目前,保險業已經積累了養老功能準備金超過6萬億元,積累的長期健康險準備金為1.8萬億元,這些資金具有養老功能。”梁濤説,保險行業應該立足保險産品的長期籌資屬性,開發更加豐富多元、具備養老儲蓄功能的保險産品,持續探索保險産品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養老儲備和支付需求,為多層次的養老體系提供重要補充。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