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貴金屬 > 黃金資訊 > 正文

字號:  

評論:黃金又暴跌 為何“大媽”總受傷?

  • 發佈時間:2015-07-21 07:38:14  來源:新京報  作者:陳思進  責任編輯:劉波

  

  

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 金融觀察

  假如現在買入黃金,就好比是接住一把正在墜落的尖刀。無論從基本面還是技術面來分析,金價都依然在漫漫熊市之中。

  據媒體報道,近期因中國股市跌宕起伏,投資A股虧損令“中國大媽”頗為“受傷”,故而撤出股市轉戰黃金市場,致使金飾品商店的銷售額急劇上升,其中100克、200克的金條尤為搶手,有的大媽買入5公斤黃金(價值達100多萬元),還有一口氣購買20公斤黃金的。

  “中國大媽”認為,如今正值金價低位,投資金條既能傳給下一代,更可作為應急避險的工具,還可以抵禦通貨膨脹,相較一紙變化萬千的股票,至少黃金是握在手中的實物,壓在自家箱底心裏踏實。

  事實上,“中國大媽”搶購黃金並非第一次。回顧兩年多前的2013年4月,她們所謂“與國際金融大鱷角力”,瘋狂哄搶黃金一戰成名,導致國際金價創下2013年內最大單日漲幅。

  但顯然無濟於事,此後,黃金在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經歷震撼暴跌,從每盎司1550美元(約合人民幣307元/克)下探到1321美元每盎司(約合人民幣261元/克),“中國大媽”紛紛被套牢引起恐慌。

  然而,兩年多前的那一幕似乎又要上演了。

  上週五(7月17日),因美國通脹率數據向好,美元因此順勢而上,使包括黃金在內的大宗商品整體走軟,國際現貨黃金價格一度跌破1130美元,刷新了2010年以來的低位至每盎司1129.80美元,曾一度跌至1129.60美元一盎司。而金價每盎司1140美元,是所謂的重要技術線型“多空”分水嶺,每盎司1130美元更是黃金市場上一個所謂支撐金價的重要的心理價位。

  其實,自從廢除金本位、特別在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鉤後,黃金就失去其貨幣屬性,漸漸地變為一種貴金屬了。但由於人類對黃金的特殊情結,因而被華爾街用來成為最佳的金融炒作工具,更由於黃金本身並不能帶來回報,而且儲存黃金還需支付保管費、交易費等,便只能依靠買賣的差價來牟利,也就是説,黃金根本就不是投資品。

  因為黃金本身並不能帶來回報,一旦下跌,就很有可能跌回上一輪牛市的最高點——850美元每盎司。假如現在買入黃金,就好比是接住一把正在墜落的尖刀。無論從基本面還是技術面來分析,金價都依然在漫漫熊市之中。

  至於“中國大媽”在金飾店搶購的金條,就更不能算做投資品了,只能將其歸劃為奢侈品,是無法作為抵禦通脹的産品的。如果真的對黃金情有獨鍾,從長線來看,也只能當金價在合理的價位之下時,買入金條(既不是紙黃金,更不能是金飾品)才有可能。

  而40多年來,脫離了金本位之後的黃金,因不符合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全球官方總黃金儲量正逐漸削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上週五,中國央行6年來首次披露黃金儲備。截至6月末,中國黃金儲備增至5331萬盎司(1658噸),相比2009年4月底的數據3389萬盎司(1054.6噸),大幅增加了57%,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持有國。

  幾千年來,人類對黃金産生了一種宗教般的信仰——黃金情結,央行儲備一定數量黃金,實際上是讓貨幣持有人吃一顆“定心丸”,以黃金這“壓箱底”的資産作為信用擔保,以備不時之需。

  可對普通民眾來説,“大媽們”所購買的大多是金飾品,比國際金價高出至少20%。也就是説,目前大媽們搶的金飾品,至少等到金價漲回每盎司1360美元以上,才有可能解套。即便國際金價漲回“大媽們”當初搶購的價位,請她們去金飾店詢問一下,能否按搶購價將金飾品再賣回去,就知道了。

  黃金並非投資品,更不可能抵禦通脹(事實上,1971年至今任何一個連續的二十年,黃金都不存在抵禦通脹的紀錄),買一些來當是壓箱底,圖個心理平安也就罷了吧。

  □陳思進(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風險投資顧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