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專車安全“三重門”:司機話嘮成為乘客最大痛點

  • 發佈時間:2015-07-28 13: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曾經的“攪局者”專車,已經悄然成為國內出行服務市場的重量級玩家。

  近日,騰訊旗下市場調研公司數字100發佈調查報告稱,北上廣三大核心城市中,專車用戶滲透率已接近40%。也就是説,每一百個人中,大約有40個人乘坐過專車。

  考慮到國內專車市場是從去年7、8月份之後,滴滴快的、神州專車等實力選手相繼入局才開始全面加速,不到一年即已覆蓋北上廣四成居民,足見專車發展之迅猛、市場之健旺。

  更令人期待的是,尚有六成的市場金礦等待挖掘。資本市場亦對此充滿信心:中金國際幾天前發佈研報預計,國內專車市場總規模最終將達到4200億元,每天的訂單量超過3800萬單,滿足一半以上的城市短途出行需求。

  風口已至,群雄逐鹿。前有易到Uber,後有滴滴快的和神州專車,玩家們在巨量資本的支撐下,補貼戰、行銷戰、公關戰戰火連綿,鼓噪聲名、攻城略地。隨著彈藥告急的易到用車日漸式微,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專車的“三巨頭”格局正在形成。

  就市場競爭而言,從混沌走向秩序是國內專車市場的主旋律。但與此同時,頻頻發生的安全事故也在提醒公眾,專車市場並非只有花團錦簇;狂飆猛進、野蠻生長的背後,是被淡忘在角落的司機篩選、乘客安全以及平臺責任。

  安全成專車用戶首要關切

  在國外,專車鼻祖Uber以“廉價計程車”的面目示人,主攻打不起車的普通消費人群;但到了國內市場,專車的用戶群發生了重大變化,被許多人視為“高端計程車”。

  騰訊數字100的調查顯示,在北上廣三大城市,超過一半(52%)的專車用戶是25歲到35歲的年輕人;其次是36歲到45歲的中青年人(25.3%);25歲以下及45歲以上佔比較小。這表明,國內專車主力用戶群是新生代中堅力量,具有典型的白領商務人群特徵。

  易觀國際此前的報告同樣支援這一推論:以專車三巨頭中商務市場份額最高的神州專車為例,33.8%的神州專車用戶月收入超過1.2萬元,61.5%超過5000元。該報告特別指出,國內專車市場正在向“服務導向”轉變,價格高低並不是消費者的首要關切。

  專車解決了計程車拒載、挑活兒、服務差等痼疾,備受對價格不太敏感的白領消費者的喜愛。調查顯示,近八成(79.6%)的乘客認為,“方便”是選擇專車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服務好、價格合理、車輛檔次高和司機素質高也是專車乘客所看重的幾大因素。

  與此同時,超過一半(57.7%)的用戶認為,“安全有無保障”是他們選擇專車時最關注的問題;其中有近三成(29.5%)用戶明確表示,最擔心“司機侵害乘客人身財産安全”。用戶比較擔心的問題還包括車況差、發生事故難以索賠、司機駕駛技術差和沒有乘客險等。

  接近六成的用戶認為,“車況良好”和“司機無不良背景和不良習慣”是專車安全的兩大基本內涵。此外,司機駕駛水準、乘客保險、事故理賠、消費者隱私也是專車安全的重要內容。

  專車安全“三重門”

  專車安全性屢屢遭到質疑,首要原因是司機“不靠譜”。

  今年5月底,廣州一名女性醉酒後搭乘某專車,遭到專車司機鄧某強姦。警方調查後發現,鄧某此前有盜竊罪案底,直到2013年刑滿釋放。據了解,該專車平臺招募司機的條件非常寬鬆,只要上傳個人資料,再完成簡單的“網路考試”,即可駕車上崗。

  與強姦等惡性犯罪相比,專車司機行為不端、騷擾乘客的行為更加常見。數字100調查顯示,35.9%的用戶在乘坐專車時曾遇到“司機話嘮、沒話找話”;另有25.5%的乘客曾被司機索要電話號碼,19.1%遭到司機短信性騷擾。

  專車司機魚龍混雜,運營平臺難辭其咎,卻因模式所限無能為力。目前,除神州專車採用租賃車輛加全職司機的B2C模式、管控較為嚴格外,滴滴和Uber均為私家車主帶車加盟的C2C模式,司機與平臺本質上是合作關係,平臺發展嚴重依賴私家車,面對車主自然是打不得、罵不得,管理大受掣肘。

  另一方面,發生事故後索賠難,是專車安全的又一個大坑。數字100的調查結果表明,超過八成(82.4%)的消費者道乘坐專車發生事故後如何索賠。而在新華網今年6月的一次調查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4.1%。

  事實上,即使知道如何索賠,由於渠道不暢,消費者也很難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以Uber為例,多位消費者此前向媒體爆料,無論是遭到司機言語侮辱甚至拳打腳踢,還是發生交通事故、需要理賠,都只能向Uber公司指定的一個電子郵箱寫信,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協助。

  即使與平臺取得聯繫,專車乘客究竟能否維權成功,要看平臺有沒有為其購買乘客附加險。然而,超過四分之三(76.6%)的消費者並不知道專車是否購買了乘客險。此外,保險業內人士指出,私家車以“專車”名義非法載客運營,即使購買了乘客附加險,保險公司在查明情況後也有權拒賠。

  司機素質參差不齊、索賠困難、保險拒賠,已經成為專車安全的“三重門”。業內專家認為,要想破解這一難題,除了監管部門完善政策、加強監督外,更需要專車平臺的自我完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