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理財”該改改了
- 發佈時間:2015-06-01 07:5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胡愛善
君子于財,不僅要取之有道,也應“理”之有道。一般來説,海外華人在理財上主張重儲蓄,愛投資,少貸款,這與傳統開源節流、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不無關係。不過,當中式理財觀念遇上西式理財之道,華人或許也應及時做出轉變。
接受金融服務少
近日,全美廣播公司財經頻道報道,在美國,華裔人群屬於高度缺少金融服務的群體,僅有15%的金融服務公司關注華裔人群。而此前,全美亞太社區發展聯盟公佈了一份亞太裔財務習慣報告,報告顯示,低收入華人群體在財政上非常薄弱。例如,當需要緊急資金時,超過1/3的華人表示不知道可以向哪些金融機構求助。同樣地,他們獲得的主流金融服務和産品也很少。
在美國,依據專業人士提出的意見,把個人資産做好長、短期的規劃,已經是非常普遍的行為。不過,在華人群體中,儲蓄依然被看作首位的理財方式。報告中就顯示,超過70%的受調查華人選擇把錢存在銀行,而絕少用於投資金融産品。
在美國大通銀行工作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在工作中,一般碰到存款數額大的華人用戶時,會循例給他們推薦一下合適的金融産品。但其實不管大戶小戶,他們對這些都沒多大興趣,也不太願意找我們做諮詢。”
林先生認為,如果華人方面確實存在市場,金融機構一定不會忽視的。但就目前而言,一些主流的金融服務,如理財顧問、金融産品等,在華人圈中還沒有流行起來。
傳統觀念轉變難
華人在理財上“食古不化”,和自身理財資訊的匱乏有一定關係。全美亞太社區發展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5%的受訪者進銀行辦理相關事務時存在語言障礙,既難進行口頭溝通,也無法完成書面閱讀。因此,對各類金融服務始終難以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而對專業的金融顧問,很多華人也持懷疑態度。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大三的華裔女孩成悅就告訴記者,因為在上學期間接觸過一些金融知識,曾建議母親去諮詢專業人士,為家庭做一個長遠的理財計劃。不過,成媽媽卻嘲諷地表示,做好理財的第一步應該就是把諮詢理財顧問的錢省下來。
比起對專業人士的不信任,華人對親朋好友給出的理財建議卻十分依賴。據調查報告顯示,24%的華人理財資訊來自親朋。任職于美國一家金融機構的金融專業人士艾德·潘也表示,爭取華裔客戶的關鍵,在於老客戶的推薦。潘説,他有70%的業務量都是由老客戶推薦相熟的客人建立的。
林先生則表示,華人身邊親朋的理財建議未必全部正確。何況,熟人之間的詐騙醜聞在各國都出現了很多起。“如果對一個理財顧問不夠信任,可以多諮詢幾家,華人要自己去多了解這方面知識,而不是盲目跟風。説到底,還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
各方合作促接軌
儘管美國華人對金融服務仍持冷淡態度,可全美廣播公司的報道還是認為,美國華裔市場充滿了機遇,華裔群體擁有大量潛在的業務需求,並鼓勵金融從業人員要“敢於跨越障礙”。
或許是華人對保險業務的需求大大增加,使他們嗅到了這一商機。艾德·潘指出,為後代留下遺産,是華人理財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國的保險業務恰恰滿足了華人的這一需求。他表示,華裔市場是金融公司還未涉及的領域,不過由於華人較為普遍存在的語言障礙,金融公司應該雇用更多會講漢語的金融專業人士。
更積極做出改變的,是年輕一代的華人。因為在美國的成長經歷,他們可能更易接受美國社會主流的金融服務方式,成悅可以算一個。她在哥大的學費,就是申請了一部分助學貸款。成悅表示,美國的學費比中國要貴很多,申請學生貸款,一方面是不想增加家庭父母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自己逐漸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理財方法。
全美亞太社區發展聯盟呼籲,可以利用華人社區的強大家庭和同伴關係來建立一個資産領域,並借此與主流金融服務和産品搭建橋梁,進而服務華人。
不管怎麼説,華人只要轉變舊的理財觀念,融入美國主流金融服務市場,不僅僅是各個金融機構的商機,也是華人自身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