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險企天量補血超1900億 增資渠道單一監管幫擴容

  • 發佈時間:2016-01-06 09:28:06  來源:東方網  作者:崔啟斌 陳婷婷  責任編輯:郭偉瑩

  在保險市場,拓展業務與投資同樣需要足夠的資本金支撐。伴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張以及頻頻出擊投資市場,去年險企接連增資也成為一大看點,尤其在“償二代”監管體系即將實施背景下,四季度再有十多家險企備彈藥。北京商報記者最新統計,去年險企通過股東和發債補血超過1900億元,其中12月就超過400億元。

  補血超1900億

  去年12月單月,11家險企通過直接注資和資本補充債券的方式共計增資427.5億元,是11月增資數額的18倍。12月接連補血,這僅僅是2015年險企天量增資的一個縮影。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015年共有59家保險機構增資共計1922億元,超過2013年和2014年增資總和。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4年險企分別增資500億元和1190億元,2015年算得上達到一個增資峰值。

  目前,險企主要採取“直接注資+發債”雙項計劃達到資本金滿足相關規定。具體來看,去年股東直接注資的險企47家,增資金額923億元,通過資本補充債和次級債補充資金流的險企有18家,補充附屬資本908億元。

  從增資金額來看,在去年59家險企累計增資超過10億元的就達到28家,包括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險在內的3家安邦係險企增資最為引人關注,3家險企通過雙項計劃“補血”高達578億元。

  除了安邦係,中國平安和陽光保險子公司“補血”同樣驚人,分別達到了205億元和200.8億元。例如,平安旗下財險、壽險相繼公開發行銀行間債券市場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50億元、150億元,平安養老獲得股東直接增資5億元;陽光保險旗下的財險和壽險則採取雙項計劃,分別得到股東注資19.08億元和91.71億元,並分別發行60億元和3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此外,兩大集團自身也獲得股東增資,其中,平安集團補充資本金91.4億元,陽光保險集團則為30億元。

  天量增資掛鉤投資

  事實上,除了安邦係、平安係和陽光系列入增資大戶外,泰康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以及天安係在增加資本金上也是毫不含糊,2015年,單個公司增資均超過20億元。而這些增資大戶的誕生與頻頻投資相關連,投資相對積極的險企對資本金要求也較高。

  在這些增資大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舉牌專業戶安邦保險。超過500億元鉅額增資背後是安邦保險的瘋狂舉牌。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安邦保險通過旗下4家子公司在二級市場頻頻出手,舉牌了10余家上市公司,除了繼續與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撕扯外,舉牌産業還橫跨房地産、商貿零售、醫藥生物、電器設備等領域。

  在房地産領域,安邦保險不僅以持股29.98%的優勢奪下了遠洋地産的大股東地位,還覬覦著金地集團金融街等公司的話語權。此外,在去年末“寶萬”之爭中,安邦更是因為財大氣粗充當了關鍵角色。

  一位保險專家指出,由於投資領域不同,對償付能力充足率要求也不一樣,險企為了在資本市場波動中爭得加倉先機,頻頻補血來滿足要求。

  事實上,在險企增資大戶中,成立不足兩年的前海人壽更為引人關注,去年9月2日,前海人壽發行資本補充債“補血”58億元,在投資方面去年舉牌7家上市公司,包括萬科A明星電力合肥百貨南寧百貨中炬高新南玻A韶能股份

  與此同時,活躍于資本市場的不止於此,華夏人壽和富德生命人壽分別舉牌同洲電子希努爾浦發銀行農産品。與此同時,陽光人壽也加入舉牌大軍,去年分別舉牌了鳳竹紡織中青旅京投銀泰承德露露4家上市公司。

  二級市場遠遠不能滿足險資的獵奇心理,2015年,以安邦為首的險企海外並購團更是讓浸淫于金融領域多年的傳統企業大驚失色。歷時一年,安邦六度出手海外掃貨,耗資超過400億元,拿下美國信保人壽、比利時FIDEA保險、南韓東洋人壽等金融機構。

  備戰新年市場擴張

  一位保險人士解釋,在增資的背後,最關鍵的還是為了業務的擴張。據了解,保險業為負債經營,每收入一筆業務都需要提取一定的準備金,這都需要與資本金相匹配。而險企為了增設分支機構以及進一步搶食市場,增資成為必然的選擇。

  尤其每到年初,險企都通過開門紅來加大業務推動。例如,今年元旦期間,富德生命人壽三天收入規模保費接近200億元,國壽的個險渠道在一天內更是實現了保費收入4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業務收入,都需要大量的資本金來支撐。

  統計發現,去年增資表現搶眼的公司,在業務發展、機構設置方面發展較快。去年安邦人壽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並設立深圳分支機構,剛剛成立的安邦養老險也接連開設3家分支機構;前海人壽也相繼設立湖北、四川、江蘇3家分支機構。

  除了培育新機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外,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達到2.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在拉動保費飆升的産品中,傳統保障型産品退位,以萬能險為首的理財型産品充當急先鋒,同比增長超九成。“投資型業務對公司的資本金消耗更快。”某險企資金運用負責人表示,理財型財險業務對資本金的消耗須得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作為後盾。

  近兩年,為了控制理財型保險業務的規模,保監會要求險種與資本金掛鉤,如2013年發佈財險公司投資型保險可使用規模與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150%以上的溢額掛鉤,其溢額應大於預定型産品應計本息餘額的10%加上非預定型産品應計本息餘額的2.5%之和;去年12月下發的高現價産品徵求意見稿中更是指出,保險公司高現價産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資本金的2倍以內等。險企為了增加理財型保險産品銷售,以擴大規模,通過各種途徑補血資本金滿足監管要求成為了關鍵。

  增資渠道單一監管幫擴容

  在資本市場跑馬圈地、保費市場擴充領地的險企,補充資本金的渠道顯得有些單一。一位險企高管介紹,險企增資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股東出資,然而動輒數十億元的出資對股東的資金實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有分析人士解釋,當債券市場融資成本較低時,險企更願意通過這種方式拿錢,以待以後發展業務時派上用場。不過,以監管要求的發次級債比例來看,目前次級債發行額度已有限,去年增資的59家險企中,僅有4家公司發行了次級債,規模僅為24億元。因此,擴大補血渠道迫不急待。

  基於此,保監會于去年12月底對外披露險企資本補充相關規定的徵求稿,明確設定了險企補充資本的方式不限于股東增資、普通股和發行次級債,擴展到優先股、債務性資本工具、保單責任證券化産品、非傳統再保險。事實上,在此之前已有險企進行了增資探路,例如去年6月中國人壽透露成功發行總值12.8億美元、以美元計價的次級資本債券。還有險企另辟蹊徑,通過上市的方式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去年10月,國內再保險集團——中再集團赴港上市,12月永誠保險登陸新三板

  “中小險企在新發展環境下壓力更大,有融資需求的話,上市不失為一個新融資渠道。”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朱俊生表示,不過,借助外力增資只是權宜之計,險企想增強競爭力,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儘早實現盈利來實現經營的良性迴圈。

  徵求意見稿在為險企補血提供新方式的同時,也設置了相應的門檻,例如險企發行優先股與凈資産掛鉤,如上一年末在10億元以上,還得有完整健全的三年滾動資本規劃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