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財富"險"中求 成功玩轉才是考驗
- 發佈時間:2015-12-22 10:11:13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開放時間、開放程度都走在金融業前沿的中國保險業,目前正處各路資本爭相到府“提親”的受寵階段。尤其是上市公司甫一公告擬涉足保險業,公司股價便受到投資者瘋狂追捧,且已從個案逐步演變為群象。
資本蜂擁保險業的勇氣著實可嘉。但基於保險業進入門檻及經營法則來看,並非所有上市公司均能如願或真正受益。即便成功拿下牌照,圈了地招了人之後,能否突破市場集中度仍然高企的重圍,也依然是未知數。投資者對此應理性看待。
審批未見放鬆 牌照供求嚴重失衡
打著産融結合等各種口號,今年以來,數十家A股上市公司相繼發佈涉足保險領域的公告:或申請設立新保險公司,或受讓現有保險公司部分股權。“提親”密集程度,保險史上亦屬罕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可能很骨感。趨利而至的各路資本所面對的首要問題是,目前保險牌照仍然處於供需極度失衡的十字路口。保險牌照批復的速度遠遠不如資本涌入的進度,數月未批一張保險新牌照已成為保險業階段性的一種常態。
也就是説,面對瘋狂的上市公司資本,理性的投資者需要認清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部分上市公司才能如願進入保險業。而從成功先例和業界分析來看,有希望獲批拿到保險牌照的,多為以下幾類情況:一是在鼓勵發展中西部經濟的基調下,註冊地設立在非京滬深等一線城市的保險牌照,尤其是目前尚無保險法人公司的省份;二是非傳統壽險及財險類保險牌照,而是政策正在探索發展的相互制、網際網路等專業類保險牌照;三是股東架構中有大型國企或民企、保險業相關行業(如網際網路、非保險金融、汽車等)中的龍頭企業。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來看,“若擬申請保險牌照的上市公司中,有符合上述一類或幾類條件者,則獲批的概率較大。”
在保險新牌照“物以稀為貴”的大環境下,對於擬受讓或控股現有保險公司部分股權的上市公司而言,亦非易事。實際上,當前有意願出讓股權尤其是控股權的非上市保險公司極少,面對嗷嗷待哺的上市公司,股權並購價格自然日益看漲、溢價率只升難降。在過去的股權爭奪戰,出讓方接連哄抬交易價格的現象時常出現,上市公司最後以掛牌價數倍的高溢價拿下一家虧損保險公司股權的情況屢見不鮮。
在業內人士看來,“故惟資金實力及各種資源極為雄厚、且自身行業與保險業存在一定關聯、在金融業已有較深佈局的上市公司,才有成功拿下非上市保險公司股權的可能性。”
牌照圈完之後 如何玩轉才是考驗
即便是成功拿下保險牌照,之後還有更多的磨煉與挑戰。上市公司涉足保險行業的初衷或許各有不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它們都可能面臨同一個難題——如何找準定位,在競爭主體加速擴容、市場集中度卻仍然高企的複雜形勢下,實現可持續健康盈利。
業內不乏鮮活的前車之鑒。放眼國內整個保險行業,部分新設保險公司只是對原有市場主體的簡單複製,不是做“蛋糕”,而是搶“蛋糕”。在這樣的現狀下,保險機構間的競爭將日趨白熱化,上市公司借保險公司“吸金”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亦越來越高。
更關鍵的是,保險行業政策藩籬相繼被擊破後,資本方往往被“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衝昏了頭腦,而忽略了背後內功提升的難度。以保險投資為例,保監部門將前端的投資決策權完全讓渡給市場,政策雖然鬆綁了,但風險將全由保險機構自擔,這意味著機遇增多的同時,風險也在放大。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業內人士直陳,現在不少想進入保險業的資本存在“三個不夠”:能力不夠、資金不夠、人才不夠。當得知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及各路資本覬覦保險牌照後,多家保險公司現有股東的第一反應是:想清楚了,再來亦不遲。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對於大資管時代中的重要生力軍保險機構而言,不僅僅是選擇發售什麼樣的保險産品、什麼樣的投資工具,如何提升管理能力、風控水準,如何擺脫重投資、輕配置的觀念,如何在産品設計、銷售和投資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等等,這些都將直接決定一家保險公司在市場化競爭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