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天安人壽郭自光:削減中間成本 消化三大渠道

  • 發佈時間:2014-12-22 09:52:09  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艾琳  責任編輯:孫朋浩

  郭自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明年起,他要從總公司層面實質性打破傳統部門設置和原有組織架構。

  按這位天安人壽總裁的想法,到改革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應該是“除法律和監管規定必須要保留的部門外,其他部門都可以合併成人才庫,由員工自主發起項目(BU,Business Unit),項目發起人選擇有資源或競爭力的人才加盟,甚至有針對該項目的財務、精算等人員進行輔助,項目完畢時可以解散,項目參與者可以重回人才庫,重新選擇其他BU體加入。”

  12月中旬,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年終總結暨2015創新大會之後,公司總裁郭自光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獨家專訪。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年終總結會同時也是一次 “培訓會”、“動員會”,在8家省級分支機構負責人和總公司員工面前,總公司管理層全面介紹了已經成立的兩個BU項目和天安人壽官方APP、微信、微網志及無紙化展業系統等6項新技術應用。

  選擇這樣的會議模式,目的很明確——調動全員積極性;同時傳遞出一個資訊——沒被項目組挑中、又無法自己發起BU項目的員工,可能面臨淘汰。

  然而,這對郭自光來説並不容易,挑戰不僅是針對不同客戶群的産品設計,以及全新的績效考核體系。與此同時,這項動筋骨的改革,上要説服股東,下要帶動員工。“所以你看到現在還保留著原有的架構,但人已經動起來了,先從兩三個BU試水,需要給股東和員工觀察、理解,到最後認同的過程及時間。”

  天安人壽,儘管2000年就在上海成立,但真正到2011年由原新華人壽總裁孫兵帶領包括郭自光、方方、陳利平、張連慶、畢闖等在內的原新華人壽高管班底一齊加盟後,方才開始新的發展期。

  所以對於15歲的天安壽險來説,目前的發展仍處於 “三年初創期”的階段,目前5大股東分別為領銳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佳偉業資訊諮詢有限公司、陜西華秦土地復墾整理工程有限公司、杭州騰然實業有限公司、大連橋都實業有限公司,各自出資9億元,股權佔比各20%。

  與天安財險(原天安保險)脫離股權關係後,郭自光上任總裁。這位現年57歲的保險老將,在新華保險曾任資金運用部、財務管理部、資源管理等多部門負責人。財務、人力、資訊資源等領域都多有涉獵的郭自光坦言,“我太明白一款産品渠道成本有多高、人力成本有多高了!”

  所以他對天安人壽的定位是,2015年,一方面通過BU,將削減下的成本轉化為産品優勢;另一方面,保持現有100億元的年保費收入規模的同時,進行結構調整,期繳比例要達到15%-17%。“畢竟已培養的優秀團隊和已分攤的費用都還在,這個彎得慢慢轉。”

  天安人壽面臨與其他中小壽險公司同樣的市場困境,僅有的1萬人行銷員隊伍,能夠帶來的高內含價值業務積累緩慢;創規模仍主要靠高成本卻內含價值不高的銀保躉交,團險與政府資源則難以與大型壽險公司匹敵。今年百億收入中,原保險保費收入只佔3成,投資類收入佔7成。退保率居高不下,公司尚未止虧。

  更讓股東躁動的是,郭自光對他們説,改革不能立竿見影,推動改革後預計明年的經營狀況仍將持續。

  但讓郭自光沉得住氣的是,今年初“2月14日情人節”餘額寶曾有一場活動讓郭家班在股東和分支機構面前,豎直了腰板。

  “6分鐘6億保費進賬,後續還有銀行主動來要合作。每秒處理1500份訂單的技術要求,天安做到了。”郭自光記憶猶新,“年初股東要規模,比我們定的多50個億,不退不讓,那天之後,股東不再提了。”

  郭明白,儘管靠餘額寶促銷高現價産品不可持續,但這一次,他讓股東親眼看見,在網際網路生態衝擊下,數億規模幾分鐘就可實現,但那些都不是創造價值的業務,且極度消耗資本金;同時他也讓各渠道員工們看到了一個現實,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個險、銀保和團險三大渠道都不是不可撼動的。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動網際網路使用總量佔全部網際網路使用總量的25%,亞洲更高佔37%。今年6月,中國手機上網人數首次超過PC。

  網際網路發展非常之快,衝擊著所有人。這不單純是網際網路行業對金融業、對保險業的挑戰,甚至是對整個社會形態的挑戰。

  “起風了,保險業站在風口!”那麼,是用網際網路思維把自己置於風口上,順勢飛起來,還是被動地等待變革的不期而遇?

  郭自光帶領的天安人壽已經做出選擇,然而,改革之路道阻且長,改革需要打破的傳統思維和原有的利益鏈條都會像無形的枷鎖,鐐銬著改革者的手腳,因此,改革的成敗與否只有交給時間去檢驗,市場也將拭目以待。

  “選不進BU的員工可能被淘汰”

  《21世紀》:BU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如何發起、如何運作、如何考核?現在天安人壽原有在部門已經重構了嗎?

  郭自光:其實跟四大的合夥制很像,合夥人或者高級經理找到一個項目,那麼回來針對項目需求組成團隊,當然是挑選有資源或者有競爭力的人,項目完成後如果需要可以解散,再去尋找下一個項目。任何人都可以發起BU,一個人也可以同時參與幾個BU項目,比如説一個財務人員,可以同時給好幾個BU項目組分別做賬。

  當然,我們做了一套BU評估考核體系,並正在改造ERP(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軟體系統,以改善審批和決策流程。BU進入ERP系統後,每天可以自動生成保費統計、費用統計,獲客的程度到多少等。BU之間因為有淘汰機制,到一定程度BU沒必要存在時,馬上就撤銷。負責這個項目的人回到以前的職位,這時候就又只有基本工資。或者不做BU、沒有原有崗位,就再次回到人才池裏找新的BU,如果三個月沒有找到項目,薪酬自然也無法保證,淘汰機制就體現在這裡。

  BU項目的創意經評估獲批後,公司會給一個啟動資金(類似天使基金),幫助打開獲客源頭。獲得客戶需求,這些客戶可能是一個社區,一家企業,一個學校或者其他,把針對他們的産品需求傳到中後臺。中後臺的電子技術、精算財務等按照需求為其開發産品,提供必要的服務,但這些都要以內部外包的形式記做成本,且“中後臺”可以同時支援多個BU項目。

  這種模式的整個費用要重新算,拿出多少回饋給客戶,拿出多少激勵BU,都要進行評估、重新設計。激勵幾千人和激勵幾個人不是一個概念,這樣就有了積極性,也形成了競爭機制,我希望通過這個績效考評系統把總公司的流程全部顛覆,到那個時候部門已經沒有原來的意義了。

  現在組織架構還沒動,因為改革方案要通過董事會甚至報備監管層,還可能有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我想先試驗,現在變化太快,創意也是有保鮮期的,再不動又過時了。

  “産品是挑戰,但基本要素都在,碎片化組合即可”

  《21世紀》:在産品方面,因為同時啟動這麼多BU,是傾向於用原來的老産品換上新包裝,還是每一個都要進行産品創新?

  郭自光:每一個都要創新,産品設計確實有壓力,每一個特定的群體,特殊的需求都要設計産品。其實這個東西沒那麼複雜,附加值服務上會有很大區別,但是主産品這塊不會有太大區別,就做一些標準化産品來組合。

  我們要設定把小的板塊,産品標準化、碎片化,多種組合,一定是這個方式,前期可能費點勁,我們還可以去找再保公司採購産品。

  舉個例子。我們有一個BU團隊負責某網站的案子。那是一個供青少年和家長瀏覽的資訊網站,我們計劃跟他們一起把網站重新定義,為孩子設立類似大富翁這樣的理財遊戲和一些微型産品,並設立虛擬賬戶,孩子可以為自己購買健康類保險,也可以學習理財,並自主支配收益。成熟後可以引入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壓歲錢等。

  當然我們不會壟斷,金融機構也並不只是壽險,平臺成熟後銀行、證券、財險等都可以加入,目的是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理財觀,也同時培育對保險的觀念,甚至鼓勵孩子用掙來的收益做公益,而不是凡事都只能用父母的錢。孩子是未來,如果天安人壽這個品牌可以跟著孩子從小學到成年,我們的責任很重大。

  “2.14讓他們服氣了,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21世紀》:2.14大促,餘額寶當初是和珠江人壽合作,天安人壽是如何加入的?利用高現價産品參與電商促銷會是天安人壽未來的主要渠道嗎?

  郭自光:本來是餘額寶和珠江人壽的合作,後來因為償付能力問題,餘額寶臨時需要更多公司加入。但有一個要求,就是秒殺的時候,要求最少每秒鐘系統處理不低於1500單。這個當時很多公司都沒有這個準備。

  找到我們的時候,我問IT部門第一我們技術行不行,測試後説我們每秒可處理2000單,我再把投資部找來,預設了10個億的計劃,做專項資産配置。但仍擔心不符合監管要求,最後我們後臺進行控制,只銷售了7個億。

  那次的事,股東和員工都很吃驚,尤其是三大渠道的負責人。股東明白了,網際網路時代,高現價産品幾乎要多少可以做多少,渠道負責人也在算賬,這7個億換做銀保渠道要多少手續費,換做個險要給多少佣金。當時我們跟餘額寶談的渠道費用在1%以下,實際結算時還打了折。

  IT技術打通了,把銀保的規模轉到網上是有優勢的。明年策略,100億保住,理財型産品可能還是佔大頭。因為期交産品是要下功夫的,最少15個億期繳,把隊伍整體能力提升。

  個險的傳統隊伍加上新的技術,這個對業務員展業和後臺的成本壓縮是很有作用,如果百分之百用電子系統完全取消紙質的話,像大的分公司可以壓縮一二百萬壓縮的費用。

  佣金制我們也會逐漸改革,比如三五年要把這個消化掉。但新模式沒出來之前,傳統的模式還是生存的根本,行銷員隊伍是賴以創新的基礎,要保持好。另外,一下做這個創新還沒有譜的時候心裏也沒底,怎麼養這個隊伍,所以我期交和躉交還是要有配額的,需要保住渠道網點。

  保護創新,不要一下觸了底線不讓發,這還得一步步來,這樣量小也無所謂,不像大公司影響很大,我們無非就這幾十個億,還能承受,投資好一點,實際上在保護分公司,在轉型的過程中一個過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