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保險業如何走出信任危機

  • 發佈時間:2014-09-29 10:06:46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保險業如何走出信任危機?

  近日,保險業新“國十條”重磅推出,被業界稱為保險業大發展的“東風”,但國內保險業卻存在種種問題一直被詬病。雖然中國保險業的保費規模已位居世界第四,卻陷入大而不強的危機。有數據顯示,中國人目前的長期壽險每人平均持有量僅0.6份,遠低於發達國家每人平均1.5份的水準。日本每人平均有6張壽險保單,香港地區一人有7、8份保單也是常事。中國人為何不青睞保險?

  《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覺得“保險都是騙人的”,僅有10.0%的受訪者認為保險是“應當必備的避險方式”。市民對於國內保險業為何信任度不高?

  問題:

  誤導行銷多、收益空間小

  從宏觀層面上看,保險雖與銀行、證券等同屬金融業,其民間的信任度卻與銀行相差較遠。“銀行是國家信用擔保的,民眾接受度高,而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還很短,至今不過20年時間,老百姓不熟悉也很正常。”太平人壽保險理財顧問江雨宏稱,老百姓對生老病死有些忌諱,心理上不太接受。

  “買保險的時候説得天花亂墜,買了之後才發現很多情況都是不在理賠範圍內的,再打電話回去投訴,保代(保險代理)又説以合同為準。”家住廣州花都的何先生今年初購買了一份重疾險,但買回家後才發現合同諸多地方與保代的口頭解釋不符,但由於沒有證據,他也只能作罷。在買過保險的人群當中,何先生的遭遇並非個案。保險行銷員的誤導銷售,讓一部分公眾將“保險”與“騙人”畫上等號。廣州一位保險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行銷人員的素質偏低,確實嚴重影響了客戶體驗,“業務員為了銷售往往誇大分紅收益,造成了很多投訴。此外,理賠難也是個現實問題,國外的保險公司往往是先賠償再查驗,而國內的保險公司常常先挑毛病,找理由減少理賠額度。”

  此外,保險收益低於銀行理財産品也是受到公眾冷落的重要原因。“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受到《保險法》的限制,只能用於銀行存款、企業和國家債券等低風險、低回報的渠道,”這位高管透露,目前國內很多保險公司6成左右的資産沉澱在收益率較低的存款和債券上,可做高收益投資的量很小,儘管目前監管機構對保險業投資渠道有所放寬,但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比自主性還是很低。

  與國內保險業始終得不到民眾的信任形成對比的是,很多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到服務更週到、承保範圍更廣,收益也更高的香港去購買保險。

  新“國十條”重點助力

  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創新養老保險産品服務,發展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

  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範救助體系,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拓展“三農”保險的廣度和深度。

  鼓勵保險産品服務創新,充分發揮保險仲介市場作用。

  推進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機遇:新“國十條”開放更多保險領域

  8月13日,保險業新“國十條”重磅推出,被視為解決現有保險體系的政策風向標。

  首先,新“國十條”將保險行業的發展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使現代保險服務業成為完善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機制、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高效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江雨宏對記者表示,此前國家政策、輿論宣傳主要是突出銀行的作用,沒有將保險提到一個重要位置,“新"國十條"的引導作用怎麼肯定都不過分,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提到了保險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一積極導向有利於帶動保險市場,雖然新"國十條"的目標定得很高,但中國保險業即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新“國十條”的政策大禮包還在於拓寬了保險服務領域,比如明確允許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失獨老人保障”、“獨生子女家庭保障”、“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等,尤其是提出重點發展各類責任保險,如環污責任、食品安全責任、醫療責任、校園安全等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保險業的險種開發受制于審批,而新“國十條”明確提出開放的相關領域,是保險公司一直希望進入,卻因政策原因而始終無法進入的領域。

  從這兩個層面上看,新“國十條”既在宏觀上提升了保險地位,增強了公眾的信任度,又在微觀上給保險公司開發新險種發放了政策上的“準生證”。

  爭議:

  保險應該跟銀行拼收益嗎?

  相比于銀行理財産品,收益低是保險繞不過的瓶頸。但關於是否應該儘快放開保險行業的投資渠道,業內也有不同説法。江雨宏認為,保險是定位更穩健,不能純粹講收益,他舉例稱,很多高收益的信託産品、短期理財産品都伴隨著高風險,也出現過兌付不了的情況,這在保險業中是很少出現的。

  廣東金融學院保險係教授劉連生則認為,是否放開投資渠道,主要要看市場規則完善程度以及保險公司自身的風控能力。“在歐洲,保險就是保險,投資同樣受到法律嚴格限制,不能跟銀行比收益,一樣做得很大。目前我們國家的投資環境還不完善,保險投資不該貿然進入資本市場,先做好保險主業是對的。”他表示,目前銀行一些産品都有高風險,保險公司更應謹慎。但另一方面,假如未來投資環境完善了,保險公司也鍛鍊出了比較好的風控能力,法律適度放開也是可以的,“但目前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轉變:

  創新保險産品是重點

  在新“國十條”的政策東風之下,國內保險業如何完成華麗轉身,以贏得百姓的信任?前述保險公司高管稱,目前的保險代理制度核心問題還是産品沒有吸引力,“如果産品適銷對路,如果産品有高收益,業務員也沒有必要進行誤導銷售。”同時他也同意,為了規範業務員行為,可以適當提高準入門檻。

  劉連生教授表示,信任危機最根本的問題還是産品不夠優秀。“産品缺乏針對性和區分度。舉例而言,若在海南能推出針對颱風等氣象災害的險種,無疑會受到市場認可。但目前一些基本險種的承保範圍都是由監管部門核定的,即便保險公司自己想開發新産品,也需要經過層層審批。”他表示,新“國十條”中提到的責任保險,目前的市場份額佔比還不到3%,不是人們不願買保險,而是沒有合適的保險可買,“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門拿出上億元給學生安全買保險,其實完全可以由保險公司自己開發出險種,由學校出面購買,以商業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擴大市場規模。”在政策限制已經通過新“國十條”中取消後,保險行業如何儘快開發出新産品,需要保險公司拿出創新能力。

  此外,有業內人士建議監管上應該形成“大金融”概念,將銀行、證券、保險等統一管理起來,金融機構混業經營是未來趨勢。劉連生表示,在北美保險業務大多是虧本的,“但由於依託大型金融集團,保險業務主要目的是收到保費,再通過公司其他部門進行資本運作,投資回報很高。

  觀察眼

  衣食足

  而知保險

  國人的保險意識差,對保險公司不信任,保險投入少,在不同的維度、視角可以找到不同的內因、外因。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角度管窺,足以得出“衣食足,而知保險”之結論。

  支援這一結論的框架有二:經濟學層面,收入水準與保險需求在一定範圍內呈現線性正相關。也就是説,社會收入水準越高,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越旺,社會對保費的支撐力越強。而當達到一定水準之後,隨著邊際效用遞減,保險需求開始出現下降,這就是為什麼處於社會兩極—最窮的、最富的人對保險需求不高的原因。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層面,人的生理需求是第一需求,是維持人類自身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其他的需求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保險需求屬於第二層次的安全需要,人們必須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保障之後,才有資格談到安全需求。

  説完理論,再看現實。假如一個年輕人大學本科畢業,2014年參加工作,按平均薪酬水準,每月2443元,滿足租房、吃飯、交通、看病等等生存需求之後,還能存多少?如果不“啃老”,恐怕連“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也實現不了。成家之後,買房、買車、育兒、養老……哪一項對國人來説,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有些人一輩子都在當“房奴”,每月領到的錢第一件事就是還貸,還有多少閒錢可以為自己、家人買上幾份商業保險?另外,隨著社保、醫保覆蓋率、保障水準的不斷提高,國民基本保險庶幾無憂,也讓商業保險成為額外的選項。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加,國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保險業也將走進春天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