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海油擬售賣海康人壽股權 合資險企再傳婚變

  • 發佈時間:2014-09-02 09:12: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黃蕾  責任編輯:孫朋浩

  合資壽險市場再現一起“離婚案”。上海證券報昨日從相關渠道獨家獲悉,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擬有意轉讓其合資參股的海康人壽50%股權,目前有意接手的資本方很可能是清華同方。

  一個公司往往折射一個行業的命運。近年來,合資壽險公司股權變動漸成趨勢,經記者一番梳理之後發現,與發起時的“婚姻狀況”相比,目前股東雙方還是“原配”的合資壽險公司已為數不多。

  一方面,耐不住“寂寞”的國資或外資股東醞釀出逃;另一方面,新一批資本快速前來填補空缺,其中不乏實力參差不齊的民營資本。

  合資壽險頻鬧“離婚”

  與諸多合資壽險的同業一樣,總部設于上海的海康人壽之身世也算顯赫。中海油、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保險集團),股東無論是中還是外,無一例外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對於合資險企來説,雙方都希望借助對方的優勢資源來發展業務。外資提供長期策略、經營模式、産品和技術經驗,中方提供人脈、渠道和政府關係。然而光鮮的“強強聯合”的市場表現卻是,既做不大,也做不強。

  從現有的市場資訊來看,在海康人壽成立以來的這11年裏,中海油的股東優勢並未在其業績、渠道等方面得以明顯體現。在業內人士的印象中,海康人壽的全國佈局雖已至中盤,但業務規模及市場份額始終不溫不火。

  對於中海油萌生退意的原因,市場人士的猜測多指向兩點——在大型國企回歸主業、退出輔業的主基調下,中海油也順應了這一浪潮;持續向保險公司投入資金後不見回報,忍耐底線被打破,無奈之下宣告離場。

  其實,海康人壽只是諸多合資壽險“離婚案”中的一例。國泰人壽、海爾紐約人壽、廣電日生人壽……當初“喜結連理”的合資壽險公司,如今股東雙方仍是“原配”的已然不多。其中有中方股東大型國企退出的,也有外方股東國際保險巨頭離場的。

  知難而退,是市場對於這批資本萌生退意的注腳。這一方面與這些公司合資架構下的內耗嚴重不無關係,“50:50”的股權架構決定了,誰説“是”都不算,誰説“不是”都算,因為每一方都可以否決對方,中外股東雙方經營思路常現衝突,股東雙方難以形成合力,更難言聯手實現盈利。

  “再婚”更需謹慎

  對於股東的變數傳聞,海康人壽昨日回應稱:不予置評。但據上證報記者了解,受讓中海油手中海康人壽50%股權的,很可能是清華同方。

  一個有意思的行業現象是,由於國內保險牌照的相對稀缺,即使還在虧損期,被一方股東拋棄的合資或中資保險公司,依然不愁嫁。諸多資金實力雄厚的中資公司以及野心勃勃的民營資本方,紛紛伸出橄欖枝。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正因為第一段不美滿“婚姻”之鑒,保險公司在“再婚”選擇新夥伴時,相較以前更應謹慎。已有鮮活的前車之鑒發生,盲目地引入新股東,很可能會重蹈股權頻繁變動的覆轍。

  有專家觀點認為,保險公司在選擇“再婚”對象時,應優先選擇那些具有金融平臺且有較強金融意識的國企,比如大型銀行等。這樣的組合,帶來的不僅僅是新股東的龐大資金、渠道等方面的支援理解,也是保險公司尤其是合資險企未來在政府關係公關方面趨強的信號。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認為,“再婚”後的保險公司還應多管齊下:新股東要摒棄短視的投資眼光,調整對保險公司的盈利預期,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保險公司也要調整既往的運營模式,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市場定位,不要做市場的跟隨者而是開拓者,不是搶“蛋糕”而是做“蛋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