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型銀保産品“上量” 險企銀行都沒“甜頭”

  • 發佈時間:2014-08-21 06: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敬元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在“上量”産品並未給險企和銀行帶來切實好處的時候,部分險企公司開始了主動或被動的銀保業務轉型進程

  “風風火火”已成為今年以來壽險公司銀保業務的市場印象,尤其是今年開門紅期間,不少公司的銀保業務成為貢獻公司承保新業務的主力。但,這並不是全部。

  在銀保總規模靠前的險企業務取得大幅增長排名“爭前恐後”的同時,也有部分小公司多少露出了與同業“試比弱”的心情——以銀保新業務為統計標準,業務量同比下降的同時,排名卻在上升,業務做得差的公司後面還有做得更差的公司。

  另外,儘管部分公司的銀保業務取得大幅度提升,但由於主打産品為理財型的“上量”産品,保險公司和合作銀行雙方都並沒有嘗到“雙贏”的甜頭,保險公司的收益和銀行的收益都沒有提升。

  中小公司:

  普遍做得不怎麼樣

  “今年我們在業務總量同比下降的情況下,市場排名卻並未下降,尤其是在某幾個月排名有一定的提升。”一家中小型壽險公司北京分公司銀保部總經理近日對《證券日報》(保險版官方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稱,由於其公司並未在銀保渠道推出激進型的産品,所以分公司的銀保業務做得並不如去年同期,但在北京銀保市場的排名未降反升。

  其所説的情況得到了數據的印證。《證券日報》(保險版官方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統計了獨家獲得的北京市場壽險同業數據,今年上半年,41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即銀保新單保費同比下降,但銀保新單的市場排名相較去年上半年有所提升。這些公司在北京市場的排名較為分散,每十名為一檔的各個檔位中均有這樣的險企在列。

  “這説明市場即使有增量也是集中在幾家公司中,中小公司做得普遍不怎麼樣,因為我們公司業務比去年差的情況下排名還提升,説明還有比我更差的。”這位銀保總經理分析道,同業公司的銀保業務進一步分化,即從新業務規模上看,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了。

  北京市場出現的銀保新單業務“保費下降,排名卻提升”的情況似乎不能代表全國整體市場,《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了全國銀保市場的數據,並未發現上述情況。

  銀行:

  衝規模“幹得多拿得少”

  而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場銀保新單保費並未增長,新業務規模保費為107.7億元,同比減少17%,去年上半年為129.8億元。除北京地區保險市場相對成熟,且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北京市場的保險展業行為更為規範外,多家壽險公司的新業務下滑也與其轉型進程不無關係。

  上述銀保總經理稱,儘管要考慮市場排名和市場影響度,要順應市場中消費者對收益型産品的需求,但保障型和長期類的産品已陸續出現在其銀保産品名冊中,由於這類産品並不激進,所以銷售情況不佳,這是導致其業務規模下降的一大原因。

  另外,儘管部分公司的銀保業務取得大幅度提升,但由於主打産品為理財型的“上量”産品,保險公司和合作銀行雙方都並沒有嘗到“雙贏”的甜頭,保險公司的收益和銀行的收益都沒有提升。

  一方面,對於保險公司來講,衝規模的産品往往意味著較高的收益要求,因而投入的成本並不低;對於另一方面的銀行來講,儘管代理的保險業務規模劇增,但由於短期理財型産品的代理手續費率偏低,因而保險業務並未為其帶來更高的中間業務收入,這等於“多幹了活兒卻少拿了錢”。

  因而,保險公司考慮推出承保價值更高的長期型、保障型産品,而銀行也有一部分動力代理那些具有更高手續費率的保險産品。雙方面因素影響下,部分公司開始了主動或被動的銀保業務轉型進程。

  現在,這家中小型險企北分銀保總經理關心的是,已經開始的銀保轉型多久能看到業績效果,或者,這種不得已的轉型能持續多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