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7險企亂象頻生遭疑 前海珠江被指圈錢給大股東

  • 發佈時間:2014-08-20 12:29:09  來源:東方網  作者:秦楚遠  責任編輯:孫朋浩

  信泰、合眾、正德人壽等頻被曝光償付能力不足、頻繁換股東致使股權産生糾紛,生命人壽因大肆股權爭奪舉牌、四處豪擲拿地而被業界稱為“野蠻人”,前海人壽、珠江人壽等則因狂發理財型保險産品、或激進的增資方式而引人注目,進而還被媒體追問鉅額險資去哪兒了,據報道稱此後兩家險企有拿險資向股東“輸血”、利益輸送之嫌……

  儘管中國保險業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還沒有完全打破,但依然阻擋不了各路民營資本心甘情願前赴後繼地投入到保險業。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小險企落地,他們存在的種種不正常的舉動和各種運營亂象逐漸暴露顯現,尤其部分險企中的一些激進模式近來也引發市場不少質疑。

  亂象一:圈到錢投給大股東

  受質疑險企 前海人壽、珠江人壽

  近日,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民營資本投資保險公司的初衷,往往是看中保險的融資杠桿,將其視為低成本吸金通道,變相為股東“輸血”。

  2013年保監會放寬對險企股東持股比例的限制,允許保險公司單一股東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超過20%,但仍規定控股權最高上限不得超過51%,以防止股權過於集中對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造成不良影響。

  但在許多險企,特別是中小險企的關聯交易報告中可以看到,險企通過基金、信託等計劃並不少見。

  據報道,前海人壽是最為典型的保險公司。僅僅成立兩年之久的前海人壽,由於共涉及資産48億元的15條重大關聯交易,而被業界稱為“地産資金的輸送機”。公開資料顯示,前海人壽董事長姚振華,通過深圳市鉅盛華實業持有前海人壽20%股權;同時,姚振華還擔任靠地産發家的寶能集團董事長一職。

  公開資料顯示,前海人壽與無錫寶能公司于2014年6月9日簽訂購置標的買賣合同,前海人壽以4.29億的市場價值購置標的,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簽約後5天內一次性付滿全部房款。而無錫寶能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即姚振華。

  此外,前海人壽于2014年6月17日再次與寶能集團發生關聯交易,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前海人壽出資8.58億受讓寶能世紀49%的股權,于股權轉讓協議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將出資款以轉賬方式支付給寶能控股。

  以上僅是前海人壽地産輸送項目中的“冰山一角”。一位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對股東的吸引力很大,而許多中小型險企的股權架構背後關係錯綜複雜,在投資上就容易被大股東左右,引向股東自己的項目。”

  與前海人壽類似,另外一家受市場質疑的還有珠江人壽。據報道,近兩年力推高收益理財産品的這家保險公司亦如此。2014年5月20日,珠江人壽與珠江投資管理集團、珠江公路橋梁投資有限公司簽訂關聯協議,以人民幣10億元,受讓珠江路橋持有的廣東廣深沿江高速公路17.5%的股權。而珠江投管、珠江路橋同為珠江人壽股東。

  此外,記者查閱泰康人壽官網時發現,2014年6月23日,泰康人壽簽署協議,由“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紅-個人分紅産品”(以下簡稱“個紅賬戶”)出資認購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信託”)發行的北京信託鑫豐理財2014017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查詢信託産品),6月24日第一次繳款7億元,6月27日第二次繳款3.4億元,合計認購金額人民幣10.4億元。

  該項信託計劃的受託人為北京信託,信託資金用於向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嘉德”)發放信託貸款,本信託計劃期限預計為5年,每年末雙方均有選擇權決定終止該産品,産品預期收益率7.85%。

  據了解,由於融資主體中國嘉德目前持有泰康人壽18.88%的股份,因而雙方構成關聯交易,對於此次交易,泰康人壽“大言不慚”的表示:“該交易為公司的正常投資行為,對公司正常經營活動及財務狀況無重大影響。”

  此前,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撰文表示,少數控股股東一開始就把設立公司定位為“融資平臺”,並直接控制,表現為高杠桿運用資金,以實現股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與股東的關聯交易來套取保險資金,用來補充資本金或其他用途。

  亂象二:償付能力不足,頻繁換股東

  受質疑公司 信泰人壽、正德人壽、國華人壽

  《投資快報》記者觀察發現,不少中小險企成立初期,擴大市場規模成為“共識”,因此,推出較高收益的理財型保險成為多數險企的選擇。以信泰人壽為例,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7月至今年2月,信泰人壽旗下的兩款萬能險銷售了約110億元,而這兩款産品的年投資回報率約為5.1%,加上銀行銷售渠道2%的佣金率,成本高達7.1%,這極大並快速地消耗了信泰人壽的資本金,使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快地顯現出來。

  像信泰人壽一樣推出高收益理財型保險的險企不在少數。《投資快報》記者還發現,目前多數中小險企都在拼理財型保險,不少公司在網銷中打出預定收益率高達7%來吸引更多客戶。但這樣的産品無疑會消耗更多的資本金,導致償付能力明顯下滑。

  近年來,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頻頻亮紅燈。在現行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下,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三檔“紅線”分別為:150%以上的為正常類,100%-150%為關注類,100%以下的為不足類。2013年以來,信泰人壽、合眾人壽、國泰人壽、國華人壽、新光海航人壽、正德人壽等多家險企因低於150%償付能力充足率被保監會發出監管函,被責令在期限內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改善償付能力,並停止開展新業務。

  比如信泰人壽,2013年11月08日保監會發佈監管函(監管函〔2013〕54號)稱,信泰人壽2013年第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信泰人壽實際資本7.50億元,最低資本6.9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108.79%,屬於償付能力充足Ⅰ類公司。2014年3月20日保監會發佈監管函((監管函〔2014〕5號)又曝出,2013年4季度末信泰人壽實際資本為-14.75億元,最低資本為7.93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5.96%,屬於償付能力不足類公司。

  要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險企需要增加自有實際資本金。這就需要股東源源不斷地增資。而中小險企的不少股東都是民營企業,更多地是看短期利益,希望投出去的資本金能夠迅速産生回報,並沒有做好長期砸錢的準備。

  “年年虧錢,回回要錢,金額動輒幾億甚至十數億,資本實力再雄厚的股東,也經不起折騰。”某中小保險公司相關股東如此對記者説。

  以前述的信泰人壽為例,自從收到監管函以後,信泰內部矛盾重重,信泰股東巨化控股、永利集團、九盛公司等相關股東股份轉讓質押頻繁,而該關聯股東相關股份轉讓和質押沒有辦理任何報批手續,也未告知信泰人壽及中國保監會,出資、轉讓等涉及的轉讓款項也未經審核。

  與信泰人壽有著相似命運的險企還有正德人壽,據了解,正德人壽在收到保監會發出的監管函以後,在追加資本金方面,內部的矛盾也一直不斷,股東幾度易手、股權轉讓産生糾紛、公司高管頻繁變動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癥結。

  “保險公司的經營是持續、長期的投入過程,投入回報期長,一般險企開業到盈利至少要7-8年時間,在正常情況下,壽險産品在前期都是虧損的,如果企業難以熬過長期沒有盈利的投資,很可能導致公司股東更疊頻繁,增資困難。”一保險業內人士指出。

  亂象三:投資策略激進,靠理財型保險“生存”

  受質疑公司 珠江人壽、前海人壽、華夏人壽、光大永明

  與信泰、正德、合眾等險企償付不足,增資困難的遭遇不同的是,有些中小險企的股東顯然並不“缺錢”,他們在險企成立後短短幾年間就屢次增加資本金。

  以前海人壽為例,保監會7月25日批准前海人壽註冊資本金變更為35億元,這已是其成立兩年以來的第三次增資,此次增資額度為十億元。

  前海人壽2012年2月成立時的註冊資本為10億元,在2013年9月26日,保監會批復了前海人壽的增資事項,即該公司的註冊資本變為20億元。2013年12月26日,保監會再度批復前海人壽的註冊資本變更為25億元。

  以珠江人壽為例,經過增資(增資額度為7.5億元),珠江人壽現有資本金13.5億。

  對於這樣的大筆增資,業內人士並不奇怪。“壽險公司保費的猛增以及必然會給公司償付能力造成巨大壓力”,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達了上述看法,要應對這種壓力,增資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而在瘋狂地增加資本金背後,是中小險企激進的業務發展路徑。

  當中大型壽險公司仍在個險和銀保中徘徊,靠個險做新業務價值,靠銀保拉規模時。中小險企靠發行理財型保險“生存”現象卻日益凸顯。

  2012年底網際網路渠道崛起,電商成為萬能險、投連險等理財類保險産品創規模的最佳途徑。這兩年華夏人壽、國華人壽、珠江人壽、弘康人壽等都在電商上斬獲頗豐,但上述公司業務結構“倒挂”嚴重。

  由於投資款新增費收入多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原保費規模較大的公司,所以若按“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原保險保費收入”比例做的排名,可初步體現出業務結構“倒挂”最多的幾家公司。

  倒挂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別是珠江人壽(2012年成立)、華夏人壽(2006年)、國華人壽(2007年)、前海人壽(2012年)和光大永明(2010年轉制為中資)等中小型、起步階段的險企,上半年發理財類保險産品吸收現金的規模已遠超保障類原保費收入。

  2012年12月28日才開業的珠江人壽,超過99%的收入來源於銷售的理財類産品。去年全年也是同樣結構:新增投資款16.9億,原保費收入只有2400萬,前者是後者的70余倍。珠江人壽2013年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險産品分別來自銀保渠道和團險産品。

  華夏人壽1-6月個人規模保費收入12億余元,銀保規模保費388.2億,同比增長299%。華夏人壽2013年年報同時顯示,華夏人壽原保費收入以37.6億位列第21,但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款卻做到332億。去年投資款佔原保費收入比為882%,今年該倒挂結構比例進一步發展到2225%,即上半年新發的理財類産品規模395億已超過去年全年,而傳統保障型險種保費收入不到18億。其保費收入規模大幅下滑,但業務管理費用、手續費及佣金費用、退保金均呈上升態勢。

  “銀保渠道成本很高,但在需要的時間點可以迅速上百億級別規模,這是其他渠道做不到的,也是為什麼很多保險公司不願意放棄甚至拿那它做救命草的原因之一。”一位壽險高管對記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華夏人壽虧損15.8億元,是未上市壽險公司中虧損最多的公司之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