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再度將“民生”擺在了重要位置。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經濟運作面臨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和挑戰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發揮民生“民心凝聚核、社會穩定器、經濟動力點、政治認同源”的重要作用,意義重大。
“保險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業內人士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近年來,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使得其在服務民生保障中的作用不斷強化。未來,應繼續推動保險業的高品質發展,加強産品創新和服務優化,提高保障水準和市場競爭力,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差異化的風險保障需求。
發揮好在服務和保障民生中的獨特價值
于老百姓而言,理賠是保險業服務民生最直觀的體現。從近年來的理賠服務報告中不難發現,保險公司一直聚焦理賠服務痛點,提升理賠服務質效。比如,2024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整體賠付時效已經壓縮至0.34天,極大提升了客戶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當前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是當前各行各業持續發力的關鍵方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保險在服務和保障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其獨特價值。比如,保險的風險分散功能,一個家庭中一旦某個成員患上重大疾病,高額的醫療費用往往會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醫療保險可以將這種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再如,保險的經濟補償作用,對於由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導致的財産損失或人身傷亡,保險通過賠付資金,幫助受災群眾和企業迅速恢復生産生活,重拾信心。
“可以説,保險業在服務與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已經貫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國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不論是養老保障體系的三支柱建設、養老社區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還是大病保險、“三農”保險等,保險能夠為各類群體提供必要的風險保障。
談及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直言,一方面,商業保險能夠彌補政府功能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多層次的風險保障需求創造條件,在更好服務和保障民生的過程中大有可為。
朱銘來對記者解釋稱,在民生領域,社會更關注基礎保障。換言之,政府扮演的是兜底的角色。實際上,社會保障體系雖然覆蓋廣泛,但普遍存在保障水準有限的情況。
“前不久,保險業新‘國十條’出臺,對保險業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有關要求和具體目標。”朱銘來進一步對記者表示,從本質上來説,推進保險業高品質發展的有關要求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更好服務和改善民生,是一脈相承的。
發揮好在養老金融中的融合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697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2167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5.4%,我國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發展社區支援的居家養老,擴大普惠養老服務”。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加快銀發産業、康養産業發展,建設多樣化的適老、托老、助老、養老機構,讓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享受到更多民生福祉。
“坦白來説,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寧威對《金融時報》記者坦言,整體而言,我國的養老保障還面臨比較大的資金缺口,相關服務人才也不足。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養老會成為補齊民生短板重要著力點之一。而發展養老保險不僅有助於滿足人民群眾對養老保障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有助於促進銀發經濟的發展。
“保險是金融部門中為數不多的以産業金融的方式進入養老産業的行業。”寧威進一步對記者表示,其他金融行業,不論是銀行,還是證券,在服務養老保障事業過程中更多起到的是資金融通、資金調配的功能,而保險不僅能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還深入養老社區的建設、醫療服務的統籌等環節,與養老産業發展深度融合。
中國人壽有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于保險公司而言,養老金融不僅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求和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機構深化自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長期穩健發展的方向所在。該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保險公司一直在積極參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建設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以中國人壽為例,第一支柱方面,為超6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提供投資管理服務;第二支柱方面,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管理規模合計超1.8萬億元,為全國3.9萬多家企業、29個職業年金統籌區提供受託和投資管理服務;第三支柱方面,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累計服務近20萬個人養老金客戶,養老險公司陸續發行10款商業養老金産品,存量業務規模超350億元。
“保險與養老事業天然相融,既能有效服務社會民生、履行社會責任,又能推動保險公司自身轉型升級與高品質發展。”上述負責人對記者進一步表示。
守護好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為了回應人民群眾“病有所醫”和“病有所依”的訴求,商業健康保險持續發力,服務保障功能顯著提升。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一共有157家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險業務,其中既有財險公司,也有人身險公司,累計承保近8億人次。保險業積累的長期健康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2.3萬億元,成為客戶未來應對疾病的堅實儲備和保障。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續增長,健康險産品除了基本的支付功能之外,還應在健康産業中發揮更大作用。保險業新“國十條”中明確提出,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豐富商業醫療保險産品形式,推動就醫費用快速結算;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保障範圍;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發展商業健康險,是保險業保障民生的有力抓手。不僅有助於降低人民群眾的醫療負擔,還有助於提高醫療保障的普及率和覆蓋面,促進健康中國建設。”龍格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對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援。首先是鼓勵保險公司創新健康保險産品,提高保障水準和服務品質。同時,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的銜接和互補,形成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此外,針對人口老齡化這一趨勢,鼓勵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等健康保險産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長期護理保障的需求。
“但整體來看,商業健康險仍面臨産品同質化嚴重、保障水準不足等問題。”龍格稱。
“不久前,全國醫保工作會議召開,會議一共佈置了八項工作,其中四項與商業保險有關,這對商業保險來説是一個重要機遇。”朱銘來對記者表示,保險業要抓住機遇期,補足當前短板。比如,利用好當前醫保與商保數據銜接機遇,針對“帶病體”開發保險産品,而不是僅保“健康體”,進一步拓寬服務人群。再如,鼓勵團體健康險業務進一步發展,彌補商業健康險所面臨的道德風險。朱銘來談道,當前,我國團體險業務佔比還不到30%,與國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特別是在長護險領域,不少專家都對記者表示,當前市場上的商業長護險産品仍然較少,且缺乏創新性。同時,由於商業長護險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等因素,保險公司對此類産品的開發和推廣意願較低。
“長護險制度是保險服務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龍格對記者表示,下一步,保險公司不僅要推動産品創新,提高産品的保障水準和賠付能力,也要探索建立商業長護險的風險評估和定價機制,降低風險成本和提高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保障需求。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