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存量隱性債務置換工作迅速推進。截至2月17日,各地已發行或計劃發行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規模近8000億元。業內人士分析,在前期化債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的情況下,今年央地將做好政策落地實施的“後半篇”文章,重點包括嚴防新增隱性債務、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推動平臺市場化轉型等方面。
置換債發行提速
自去年所有化債方案推出以來,各地迅速開展債務置換工作。據財政部公佈,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截至去年12月18日已全部發行完畢,目前大部分地區已使用完畢。對於2025年的2萬億元額度,各地已啟動相關發行工作。
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各地已發行和計劃將發行的地方債合計13865.91億元,其中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為7828.28億元,佔比超過50%。
從再融資專項債發行情況來看,1月各地合計發行2349.15億元;2月發行節奏有所加快,截至2月17日,各地已發行2322.95億元,另有福建、四川、江蘇、河北等多地披露,將在本週剩餘時間內發行再融資專項債,規模合計超3000億元。
從各地披露的額度看,江蘇、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發行規模較大,均超過500億元,其中江蘇擬於2月21日招標發行1000億元共4期再融資專項債。
從期限來看,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表示,本輪已發行的再融資專項債期限橫跨3年到30年,其中15年期、20年期和30年期佔比較高,較長的發行期限有助於“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穩步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鬆綁減負效果顯現
目前,隱性債務置換政策“鬆綁減負”效果明顯。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表示,各地置換債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有的地方超過2.5個百分點,還本付息的壓力大幅度減輕。有的地方優先置換即將到期的公開市場債券和“非標”、涉眾債務,區域金融環境顯著改善。
城投債提前兌付和“非標”償還也取得積極進展。聯合資信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城投債提前償還規模為3039.05億元,較2023年的1090.25億元明顯增長。
此外,東吳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勇介紹,截至2024年末,本輪化債工作中“非標”償還量達百億元以上的地區包括江蘇、浙江、重慶、四川和山東,表明債務體量較大、“非標”舉債較多的區域在本輪化債初期即提速兌付,化債工作進度較快、態度積極,也側面反映城投平臺取得償債資金後傾向於優先償付“非標”。
多地近期披露了化解隱性債務、壓降融資平臺的最新進展。例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拿出120.6億元支援基層化債,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壓降66.5%,8個旗縣隱性債務清零,1個盟市本級和10個旗縣有望退出高風險等級,有望實現全區債務風險降級。吉林省預算報告透露,2024年全省存量隱性債務降至1000億元以下;全省58個市縣區隱性債務清零,佔全部市縣區的82.9%;壓降融資平臺187家,壓降比例56.7%。
做好“後半篇”文章
對於2025年的化債工作思路,王建凡表示,將會同有關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實施的“後半篇”文章。
具體包括,持續加大對地方的指導力度,推動紮實落實置換工作要求;加強債券資金全流程、全鏈條監管,確保合規使用;堅定不移嚴防新增隱性債務,推動隱性債務“清倉見底”。
“2025年,中央對於債務管控和隱性債務化解的相關工作仍在持續推進。”民生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譚逸鳴説,總體來看,對隱性債務仍保持高壓態勢,堅決不新增隱性債務,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地方層面也披露了2025年化債目標及相關規劃。“2025年地方對化債工作依舊高度重視,持續推進所有化債方案,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的總基調不變。”國盛證券首席宏觀固收分析師楊業偉總結道,多地提到完善全口徑債務監測機制,對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債務情況的監測將更全面、更及時。同時,各地對新增隱性債務和虛假化債措辭更加嚴厲,並普遍強調加快融資平臺的退出和轉型,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推動平臺市場化轉型。
在推動平臺轉型方面,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認為,在政策引導下,城投産業化轉型將步入快車道,內蒙古、青海、吉林等多地將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作為2025年目標。可依託國企改革深化重組整合、完善管理體系、增強城投公司市場化競爭能力。同時,可結合地方發展戰略和産業轉型方向,引導城投公司明確轉型角色定位,向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國有資本運營商、産業引導者三類企業轉型。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