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國內商品期貨面臨的壓力與對策

  • 發佈時間:2015-07-17 08: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根據中期協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16.96億手,累計成交額353.6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59%和205.76%。其中,金融期貨成交額達到318.31萬億元,佔據期貨成交總額的90%。

  從世界範圍來看,金融期貨因涉及面廣和流動性好等原因,長期佔據著期貨交易的主導地位。金融期貨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第一張金融期貨合約為CME開出的外匯期貨合約。之後各交易所又陸續推出了國民抵押債券、利率和股指期貨等合約。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在金融期貨咄咄逼人的強勢面前,商品期貨的魅力還在嗎?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商品生産不停止,商品期貨交易的需求就不會消失。美國輕質原油、北海布倫特原油、美豆和倫敦銅等這些相關的行情資訊一直都是産業客戶、金融機構、投資者、政府、研究機構關注的。總之,商品期貨的影響力不會消亡,它會長期存在。

  但面對金融期貨的蓬勃發展,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所不得不思考如何使自身更具“魅力”。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一直在致力於為實體企業服務,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情況。如果實體企業參與商品期貨的範圍不夠廣泛,自然影響到機構這條“大魚”的進入。

  目前國內期貨市場與美國相比,最大不同就是現貨月交易情況不一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體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一旦進入現貨月,國內商品期貨的成交量和持倉量會迅速下降,美國卻沒有這種情況發生。表面上看,中美兩國市場的差異主要因交易規則的不同。現貨月國內交易保證金要提高,美國卻維持不變;國內會對單個席位進行限倉,美國雖也如此,但限倉標準相對寬鬆;國內不太鼓勵實物交割,美國恰恰相反。但真正的原因並非如此。

  從更深層次來看,中美期貨市場的差異主要是因國情的不同。美國商品交易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直到1848年才建立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美國是在現貨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産生的期貨市場。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期貨市場是在現貨市場不成熟階段建立的,這是其先天不足。現貨市場不成熟的標誌有:商品難以標準化、品質認定不權威、儲藏運輸方式落後、資訊不發達和法制規則不健全等。正是受到這些因素制約,一方面交易所會提高交割標準,以確保商品標準化;另一方面會在現貨月提高保證金標準,並對單個席位進行嚴格限倉等。

  在影響商品期貨交易的因素中,標準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一因素同樣也影響著遠期現貨交易的發展。眾所週知,形成遠期交易的基礎就是商品的確定性,它是交易雙方準確定價的基礎。確定性體現的是商品的品質、規格和特性。確定性與標準化呈強度正相關,標準化越高,確定性越好,反之亦然。

  國內商品普遍存在標準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遠期交易的形成。遠期交易才是期貨交易的基礎,沒有遠期交易存在,實體企業就沒有期貨交易需求。因為風險對衝的對象並非即期合約,而是遠期合約。如果沒有避險需求,實體企業至多將期貨市場當成期現套利或價格參考的場所。但是,出於商品標準化考慮,真正能夠參與套利的往往還是那些擁有標準化程度較高産品的企業。另外,由於期現套利機會不是常有的,其交易需求遠比套期保值需求小很多。而如果實體企業未能廣泛參與到期貨交易中,就很難保證期貨市場的價格權威性。

  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解決商品通過期貨市場流通的問題,再通過期貨市場的遠期定價功能逐步將這些現貨需求引向遠期。一旦上述策略實施成功,企業的避險需求就自然會産生,實體企業的期貨交易需求就會大大增加。只要是商品交易,就一定要體現和反映商品的本質屬性,離開了這點,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解決現貨通過期貨市場流通問題,就要解決期貨市場的現貨月交易問題。制約現貨月交易有兩大因素:一是成交效率,二是商品個性化需求。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在現行規則不做大的改變的前提下,也可盤活現貨月交易。

  中間市場模式是解決上述問題較好的模式,它通過貨物蓄水池功能、外力干預手段和其他綜合措施使得現貨月成交與實物交割發生錯位。成交錯位會解決成交效率問題,交割錯位可滿足個性化需求。只要現貨月交易問題得以解決,實體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商品期貨的“魅力”才能更充分展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