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監管層摸底公募資産流動性 停牌潮致基金凈值難産

  • 發佈時間:2015-07-10 09: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經歷了4個交易日的聯動式護盤,A股終於在7月9日迎來反攻,上證指數上漲達5.76%,滬深兩市當日漲停個股多達1278隻。

  值得一提的是,股指的單日回調雖然讓A股的市場風險得以緩解,但在市場停牌股佔比較高的情況下,並不意味著基金産品的流動性得到根本扭轉。截至7月9日收盤,滬深兩市停牌股數量已達1444隻,佔上市公司總數比例已達52%。

  事實上,一旦持有較多停牌股的基金産品出現大額贖回,將會對其基金資産的流動性帶來考驗,而對此,監管層或已在採取應對措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7月8日下午,基金業協會召集各基金公司後臺運營條線負責人召開會議,對各公司基金産品資産及流動性情況進行了解,並向參會人員繼續徵求穩定市場意見。

  與此同時,A股停牌潮所帶來的另一項影響,則是持有停牌股較多的基金公司在産品凈值計算壓力上的驟升。

  記者了解到,在7月8日深夜至9日淩晨期間,多家基金運營部門和託管銀行的工作人員仍在忙碌于産品凈值的計算。

  監管層會談基金資産狀況

  隨著指數的回升,市場風險已有平抑跡象,但和公募基金産品有關的流動性風險則依舊考驗著監管者與機構的智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從接近監管層人士獲悉,7月8日下午,基金業協會曾召集各基金公司後臺運營條線負責人召開會議,對參會公司的産品資産情況及流動性風險進行了解;在該會議的後半段,亦有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到場向在場人士傳遞資訊,同時徵求穩定市場意見。

  事實上,監管層對基金公司産品流動性的重視,與此次A股急跌過程中,大面積的股票出現跌停或停牌潮所引發的潛在流動性風險有關。

  “9號市場回升還好些,8號之前的情況是,許多接近滿倉基金有4成倉位停牌了,4成倉位跌停賣不出去,流動性比例也就1成多。”7月9日,廣東一家基金公司運營部經理唐倩(化名)坦言,“如果基金遭到贖回,則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事實上,短期內A股的停牌公司數量佔比已創出歷史記錄。截至7月9日收盤,滬深兩市停牌股數量已達1444隻,佔上市公司總數比例已達52%。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出現大規模的公司停牌,是因為部分上市公司股東在股價較高時開展的質押融資,已因先前市場殺跌出現擔保品不足的現象。

  而在公募基金人士看來,正是多數上市公司罕見的的停牌潮,才導致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向基金産品擴散。

  “上市公司其實是把流動性的包袱甩給了基金公司,遇到贖回時,停牌股無法變現,只能賣非停牌股,這又造成非停牌股的拋壓。”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研究員表示,“我們現在買股票都是十分謹慎的,一些小基金可能就不會管這麼多了。”

  對此,已有部分基金公司尋求主動與監管層溝通,希望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停牌潮現象予以協調。

  “聽説有好幾家基金公司都在通過監管部門找交易所溝通,説出現這麼多停牌股,壓力比較大。”唐倩表示,“同時許多基金也在做相應準備和測試,應對贖回可能帶來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所針對上市公司的停牌潮現象已進行表態。“深交所對公司這邊的口徑是,如果不是重大事項,儘量不要停牌。”一家上市公司證券辦人士表示,“如果調查發現前期停牌存在刻意或資訊披露問題,還會對公司進行問責和處罰。”

  而在確保基金資産的流動性資金來源層面,證監會亦于7月9日上午表態稱,證金公司已出資2000億申購公募基金份額,提供流動性。

  後臺經理趕工算凈值

  若從凈值變化來看,部分基金公司在短期流動性壓力下可能仍然遭遇了較大規模的贖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行,7月8日夜間至9日淩晨期間共有30隻基金的凈值單日跌幅超過了10.04%,其中長盛國企改革主題、金鷹科技創新等5隻基金的單日跌幅超過18%。

  而另一方面,在停牌的上市公司將流動性壓力甩給基金公司後,其産品凈值的計算工作也變得異常繁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就在前述會議召開的7月8日當天,部分基金公司後臺負責人由於當晚凈值難産工作壓力較大並未到親自到會,而選擇派代表前去參會。

  “本來是叫負責人去,但是許多基金公司後臺負責人為了看今晚的凈值,所以都是派部門代表去的,回頭再將協會和證監會的事做彙報。”接近前述會議人士坦言,“因為這幾天停牌股太多了,後臺的運營壓力很大。”

  而據唐倩透露,7月8日當晚,包括其所在的公司在內,有多家基金公司後臺和商業銀行的資産託管部均處於加班忙碌狀態。

  “我們最後是晚上3點多從單位離開的,工行(託管行)的人也很晚。”

  唐倩7月9日上午告訴記者,“早晨起來發行最新的凈值在網站上還沒刷出來,照往常在1-2點鐘就出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停牌股的增多,造成基金後臺凈值計算壓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基金公司究竟要選擇哪種方法來對停牌股進行核算。

  “一種方法是用停牌時的股價核算,另一種則是用指數權益法,簡單説就是將個股股價乘以停牌以來其所在行業的漲跌幅。”唐倩稱,“但現在停牌股太多,究竟採取哪種方法需要研判。”

  據唐倩介紹,是否採取指數權益法估值,在於兩種方法計算的凈值偏離度是否會達到0.25% ,若達到則將採取指數權益法計算。

  “有時候採取哪種方法也要由領導定奪。”唐倩坦言:“像我們領導最後就決定,將100多只股票全部改用指數權益法,但這也讓我們的工作量變得很大。”

  事實上,唐倩所在的基金公司只是當晚公募行業在運營環節應對停牌潮的一個縮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7月8日至9日期間,整個基金行業共發佈了多達5699份涉及旗下持有停牌股票估值方法變更的公告,而在停牌潮早期的6-7日期間,該類公告的數量僅為2926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