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國基金
01
什麼是新質生産力?
從定義上看,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包括四“新”和兩“質”。四“新”:新勞動者,如新型人才;新勞動對象,如數據要素;新勞動工具,如生成式AI;新基建,如大數據中心。兩“質”:一是質態,如生産要素從過去的人力、資本,轉變為數據,推陳出新;二是質效,即所帶來的行業變化是本質性的、顛覆性的。
02
新質生産力的三大抓手
一是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包括重點産業鏈的補鏈延鏈長鏈、傳統産業的技改升級;二是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主要包括鞏固擴大新能車等優勢産業的領先優勢、加快氫能等前沿産業發展、積極打造商業航太等新增長引擎、開闢量子技術等新賽道等;三是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主要包括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等。
03
新質生産力是工業革命演進的核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即蒸汽時代,始於18世紀末。蒸汽動力的應用讓機器生産效率大幅提升,實現從手工業向機器製造的轉變,紡織業、金屬冶煉、機械製造、交通運輸成為熱門新行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電氣時代,始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內燃機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大型重工業發展,標誌著從機械化向自動化的轉變,能源、鋼鐵、化工、汽車製造成為熱門新行業。第三次工業革命,即資訊時代,始於20世紀中葉。電腦的普及和網際網路出現,推動資訊技術發展,軟體、網際網路等成為熱門新行業。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智慧時代,始於21世紀初。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讓機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自適應能力,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成為熱門新行業。總結看,從“馬力→電力→網力→算力”的變革,就是新質生産力的迭代。
04
科技與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從近三年全國兩會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對於科技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一方面,科技相關表述段落不斷提前,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與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科技部分均提至首段;另一方面,上述會議中提及科技和創新的次數在近年來明顯增多,政策愈發重視。
05
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國內經濟新舊動能切換、去全球化興起、AI週期開啟的三大背景下,過去以勞動力增長、資本驅動為核心驅動力的增長模式不再適用,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或為破局的關鍵。一方面,2011年以來我國生産資本形成率減速,2022年以來人口數量已現負增長,資本和勞動力兩大要素的發展空間均已受限,技術要素的提升可能會成為未來的核心驅動力。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正值新一輪科技創新週期,可以踏浪而上。
06
從“微笑曲線”到“彩虹曲線”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人口紅利和生産資料的大量投入,在此背景下,中低端製造得到井噴式發展。但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中低端製造業優勢在逐漸削弱。與此同時,當前新能源、AI等高新技術對製造業賦能在增強,這也重構了全球價值鏈中製造環節的創新、增值能力,製造環節的價值地位抬升,從“洼地”到“頂峰”,價值鏈形態也有望從“微笑曲線”走向“彩虹曲線”。
07
市場有風,成長有故事
對於新質生産力的熱議把大家的焦點又拉向了成長方向。的確,從新質生産力三大抓手對應的A股細分賽道看,主要是“高端製造+科技”,這些領域都具備較大的想像空間。如人形機器人,目前行業正處於“0→1”的萌芽期,2024-2030年的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98%(數據來源:華創證券)。
08
新質生産力能否成為全年主線?
目前A股仍處於底部區域,但行業輪動加快,還未走出清晰的主線,而歷史上每一輪走出底部區域的主線行業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08年金融危機底後,“四萬億”政策救經濟,市場主線集中在基建和地産;2012年底,在漫長的蟄伏後,經濟企穩,金融先行,隨著網際網路+、並購重組盛行,TMT爆發;2016年底,風險偏好在熔斷後跌至冰點,隨著供給側改革推進疊加外資流入,週期搭臺、消費唱戲;2019年初,隨著流動性轉向寬鬆、市場脫敏貿易摩擦,疊加消費升級、內外資共振,核心資産成為主角。就當前而言,以新質生産力為核心的産業方向也有望成為未來的重要主線,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富國基金)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