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鷺《投資中最簡單的事》讀書筆記
- 發佈時間:2015-11-12 11:54:4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南方基金以研究見長,邱國鷺先生的文章,讀來通俗易懂,也常有不小的收穫。在 kindle 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就果斷買了,看完之後覺得對構建自己的投資體系還是挺有幫助的。簡單總結和一些隨想如下,與各位交流。
邱先生提出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概括起來包括三項:
好品質:為什麼是個好行業,以及為何是該行業下的好公司
好估值:為什麼以這個價格投資是便宜的
好時機:為什麼該現在買入
這三項中,“好估值” 是相對最簡單的(因為有一系列指標可供參考,比較科學),估值方法通過書本即可了解,從業者經過 1年 左右的歷練,我覺得也可以形成 “貴與不貴” 的感覺,在此略過。
“好時機” 也就是經常提到的 Timing 問題,邱認為是門藝術,需要靠 “悟性”,甚至是運氣。我覺得短期(半年到一年)的 Timing 問題確實難以捉摸(因為涉及到對投資者群體心裏的揣摩),甚至是不可預測的(類似超短時間的天氣預報,變數太多)。
但中長期(3-5年,甚至 5-10年)的 “Timing” 其實是對大勢的把握,如果有機會有能力跑在市場前面(例如雷總在智慧機剛出現時投資樂迅網,或 Facebook 在 14年 初收購 Oculus),獲得超額收益幾乎是必然的。
甚至我覺得, 能否形成自己的對外來世界的想像,找到這一想像(自己的 “未來觀”)與市場的差異點(人無我有也算差異),是能否成為超一流投資人的關鍵。
“好品質” 分為好行業和好公司,是全書重點闡述的部分。
邱花了不少筆墨在行業的選擇上(原來二級市場也有賽道理論),認為找到行業的 “內在特質” 這類的 “靜態資訊” 是分析研究的關鍵,而不是去追蹤訂單票房等動態資訊。
看是否真正抓住了 “內在特質”,邱國鷺認為就是能否將一個行業概括為 “得什麼東西得天下” 講清楚。例如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低端酒是 “得渠道者得天下”,電子行業是得技術路線者得天下。
沿著這一思路,邱認為, 行業的某些特徵,技術要點如果是一顆顆的珠子,拿到了珠子而不知如何串起來的是 “行業專家”;只知道如何串連珠子,卻沒有珠子的人是投資學家,不是真正的投資家。
之前看硬體和消費品比較多,在這裡我想討論一個分析該類項目的框架。
在給定 “2C 的硬體産品” 的背景下,我個人覺得,在這一領域的競爭要素無外乎是 “産品” 和 “渠道” 兩大類,並且目前應當是 “得産品者得天下”,甚至是 “得産品定義者得天下”。
“産品” 包括了産品定義(具有哪些特徵和功能),品牌內涵,技術,生産製造工藝,成本控制等元素的;
“渠道” 包括了線上線下的渠道分發,對外宣傳推廣的策略,後續增值服務的提供等;
在 “産品” 和 “渠道” 二者之間,我傾向於 “産品” 更為關鍵。形而上地講,網際網路的本質是消除資訊不對稱,消滅中間環節,最終各個 “渠道紅利” 將趨同。
另外,早期的 “淘寶紅利”“京東紅利”“唯品會紅利” 都已過去,當然新崛起的還有 T4-6 的縣鄉渠道,微店渠道等,但可能還未成大的氣候。
簡言之,在 “渠道” 這一大的板塊,可能還是一個比拼執行力和精細管理的力氣活。
反觀 “産品”,好的産品定義,創始人強烈的 “品牌感覺”,我覺得在初期公司中是最為可貴的兩大品質。
通常情況下,在我過去三年時間內,看過的近千個項目中,可以説超過 90%的項目是死在 “産品定義” 這個環節上的,或者説剛一齣發時方向就錯了,根本不可能跑出來。
喬幫主在10年大家還是滑蓋和全鍵盤時,首次在 iPhone4 上運用了雙面大猩猩玻璃加一塊 3.5 英寸電容屏,讓世界為之瘋狂。某粗糧公司在 15年 這個手機競爭白熱化的時點,回歸到看似很 low 的塑膠後蓋 5 英寸屏的安卓小王子,也廣受好評。
段郎認為這都是相當精準的 “産品定位”,背後綜合了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對使用場景的拿捏,對現有産品不足的分析,乃至於自己産品的定價,以及現有的技術 / 材料 / 工藝可行性的了解。
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
提到 “品牌”,邱認為它是獲得差異化,進而獲得産品定價權的手段。 能否産生品牌溢價,是否有 “回頭客”(死忠粉),轉換成本是否足夠高,則是品牌的三個主要的衡量緯度。
個人覺得品牌可以從 “知曉度” 和 “美譽度” 兩個緯度來衡量(最直觀的是微信的粉絲數和活躍度)。想要一夜暴富地獲得 N 多粉絲關注是不現實的(裸體遊街最近似乎比較流行,或許可以試試…),但獲得一定量的核心粉絲卻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例如
起一個朗朗上口辨識度足夠高的名字(如 “硬派健身”“羅輯思維”“日食記” 等)
有典型的産品特徵(比如羅輯思維的每天早上 60 秒,硬派健身的學理&二次元,日食記裏的貓)
滿足特定人群,哪怕是一小撮人的需求(羅輯思維滿足用戶的學習焦慮,日食記暖胃又暖心等)
初創公司很難有自己的品牌,甚至很長時間都無法形成真正的品牌。但創始人應當有良好的品牌意識,先在種子用戶中形成死忠粉的文化確實非常重要。
除了行業的 “內在特質”,競爭格局也是邱花了大量筆墨的一個要點。一個行業究竟是 “月朗星稀”(大公司壟斷全行業,例如搜索領域的百度),或 “眾星拱月”(實為一超多強,比如手機,電商),還是 “多如繁星”(充分競爭的市場),通常會決定該行業從業者的生存狀況,到底是 “辛苦不賺錢” 還是 “賺錢不辛苦”。
邱在此處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應當去努力尋找和投資 “數月亮” 的行業,即一家公司如果在某行業已經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再投資不遲(如騰訊、百度上市後市值仍然翻了 N 多倍),而不應該去努力 “數星星”,押寶下一個阿裏騰訊百度(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硬猜誰是最後的贏家)。
所謂 “勝而後求戰”,而非 “戰而後求勝”。
按照這一理論,VC 的從業者要麼是一群擁有特異功能的先知,或者是一群忽悠了 LP 的自大狂。
作為晚輩,我無意挑戰邱總的理論,甚至相當認同他的論斷。但值得思考的是,做 VC 能不能也 “數月亮” 呢?能否提前預判到哪一片天空會亮起來,或者拿到自己的望遠鏡去數月亮呢?
我想,在這個 “萬眾創新”,所有行業都想 “+ 網際網路” 的時代裏,如果看準了方向,找對了夜空,也能夠發現自己的月亮。姚老師説,人醜就要多讀書,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與各位多多交流,一起數月亮。
注:本文作者段譽,順為資本投資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