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部分傳統私募陷牛市怪圈 一言堂和夫妻店玩不轉了

  • 發佈時間:2015-05-13 08:38:0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公募、券商、銀行等機構大佬“奔私”潮涌,但私募的征途並非一馬平川,投資業績不僅取決於基金管理人各自的道法深淺,與私募公司自身的治理結構、決策制度也息息相關。

  就在A股市場一路上揚的當下,上海某大型私募公司卻陷入投資業績與大市背離的牛市怪圈,年內業績漲幅不僅未能跑贏同行,旗下幾隻旗艦産品甚至錄得虧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司作為傳統作坊式私募基金,存在典型的“一言堂”治理問題:投資決策權高度集中,由於決策人堅持對A股市場持續看空,導致公司整體産品收益遭遇滑鐵盧。

  牛市來臨,私募基金普遍喜笑顏開,資産管理規模往往被戲謔為以加零的速度爆發性增長。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記者注意到,滬上一家大型私募公司(以A公司代稱)今年以來日子反而不好過,面對牛氣沖天的A股行情,他們卻嚴重踏空了。

  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A公司旗下今年表現最優異的私募産品,年內漲幅只有15%左右。公司旗下原有的幾隻旗艦型産品,今年以來的收益仍為負,而同期不少私募公司同類産品的收益已達到50%~60%。

  眾所週知,高端凈值客戶是一個“傷不起”的群體,他們給資管公司的機會只有一次,A公司目前面臨的來自客戶和代銷渠道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就在同行今年以來多只産品輪番火爆發行的同時,A公司卻傳出産品銷售困難,甚至需要與別的優質産品進行捆綁銷售的傳聞。“表面上看是因為公司投資決策不適應市場,這背後還是一個機制的問題。”一位券商資管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

  在諸多私募研究人士看來,上述現象實際上折射出傳統作坊式私募模式的弊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創辦的私募公司,投資決策往往依賴於一兩個靈魂人物,風險自然較大。

  弊端一:治理結構呈“一言堂”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所有私募研究人士幾乎都提到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私募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

  私募公司要做大,首先需要跨過的一道坎便是公司治理。“早期很多私募公司就是圍繞著一兩個靈魂人物來做。可以説靈魂人物就是一面旗幟,如果他短期業績不好,會對公司未來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一家大型券商資管研究人士指出。

  據了解,上述A公司今年之所以遭遇投資失利,就是因為投資決策人堅持對A股市場持續看空,且連續不斷放出空單,導致産品收益遠遠落後於同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期成立的一些私募公司,公司架構非常簡單,老闆個人的偏好往往在公司決策過程中佔據主導地位。如果下屬與老闆意見不合,甚至可能面臨被辭退。而這正是作坊式私募所存在的一言堂或夫妻店模式問題。

  隨著A股市場持續擴容,以及知識新舊更替速度加快,一兩個人的投資模式往往受其自身投資經歷、知識範圍的限制。因此,私募公司的投資策略、投資理念都需要與時俱進,墨守成規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就像公募基金經理的“年代痕跡”更替一樣:60後、70後基金經理往往對金融、地産、鋼鐵、基建等傳統行業有著更深入的研究,而80後基金經理則對TMT、移動互聯網行業情有獨鍾。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傳統一言堂模式過時了?其實未必。“每種模式都有其利弊,一言堂模式下,一旦公司看準了方向,能夠抓住時機快速行動,會使得公司整體業績格外耀眼,但這種模式對個人的依賴性太強,風險性也高;基金公司集體決策制則剛好相反。關鍵是看哪種模式更適合公司自身,如果能找到一個有效的合夥人,可以覆蓋對方的盲點,形成優勢互補,那是最理想的。國外在這方面也有典型的例子,比如巴菲特和芒格。”一位“公轉私”人士指出。

  據了解,多傢俬募公司申請公募業務牌照未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治理結構問題。

  除此之外,作坊式私募公司還面臨投研團隊穩定性問題。“以前私募經常曝出很多問題,分拆、散夥很常見,一個團隊只能有一個靈魂人物,只要有人跟他意見相左,就得走人。因為私募公司剛開始都比較小,大家都沒有想到以後做大了怎麼辦,也不會提前考慮這個問題。當團隊規模增加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以後,原來那種作坊式的管理顯然就不行了。”前述大型券商資管人士指出。

  弊端二:運營風控不到位

  私募公司早先成立時,規模普遍偏小,人員較少,且大家都是幾個好友一起創業,公司很多事情都是商量著來,內部沒有詳細的規章制度,但當公司管理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運營風控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部分私募研究人士認為,當私募基金資産管理規模做大到10億元以上時,就需要考慮運營風控問題。

  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私募公司的管理人,無論是草根還是公募出身,其自身更擅長投資而非管理,因此風控意識普遍較弱。“現在私募基金的規模擴張速度很快,風控跟不上的現象很常見。”一位資深私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其中,讓投資者記憶猶新的便是,2013年度以超過600%的收益率登頂私募冠軍的國內著名期貨操盤手劉增鋮,在2014年遭遇滑鐵盧,其不計後果、孤注一擲地押注PVC空頭,最終導致爆倉。

  劉增鋮“跌倒”背後,所暴露的不僅是投資人缺乏投資組合、激進的風格,還與公司缺乏相應的風控機制有關。

  實際上,在牛市行情中,部分私募公司的操作手法往往更激進。“業內有些投資經理,可以把60%甚至更多的資金押寶在少數幾隻股票上,這種操作手法賭性很重,也缺乏有效的風控機制,産品的波動性很大。回頭來看,國外那些走得長遠的私募公司,往往是有非常穩健的投資思路。”一位私募投資經理指出。

  弊端三:難通過牛熊週期考驗

  實際上,私募基金是個典型的牛市擴容熊市收縮的行業,對其而言,牛熊歷史週期就是一把殺手锏。“私募是個靠天吃飯的行業,投資業績主要取決於市場環境。在過去幾年熊市中,私募行業就出現過自我收縮,如2011~2012年就有很多私募基金死掉。現如今在"公奔私"創業大浪潮下,可謂是泥沙俱下,最終這個行業還要面臨一次洗牌。”一位私募研究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牛市大家都能賺大錢,但能不能穿越牛熊歷史週期,業績能否持續是關鍵,隨著A股牛市進入下半場,可能出現私募業績分化。”前述資深私募基金人士指出。

  而從傳統作坊式私募模式來看,其産品線非常單一,要麼投資股票,要麼投資債券,這往往決定了在投資時機發生改變時,會受限于産品品種單一,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與此同時,私募要想搭建全市場平臺並非易事,這對公司管理層的號召能力、領導能力、整合能力等都有極高的要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