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7月1日《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正式實施僅剩10日之餘,各相關機構進入到最後的準備時間。
就在上周,中基協發佈了《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對《辦法》進行了詳細説明,就基金産品究竟該怎麼分級、投資者怎麼分類、怎麼做風險測評等給出了答案。
多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圍繞即將實施的《辦法》以及剛出爐的徵求意見稿,公司正在加緊對銷售系統進行最終改造,力爭在六月底完成系統改造工作。
不過,由於本次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從産品分級、投資者分類、銷售流程等多方面都比之前嚴厲了很多,這使得各機構目前仍有諸多細節尚待完善。
有基金公司人士直言,目前公司對投資者的五檔分類標準以及如何進行“雙錄”都還在討論,很多細節未能敲定,相關部門人員已經連續加班多日。
渠道自主決定風險測評標準
如何進行投資者的五檔分類,是當前基金銷售機構需明確的重點問題之一。
在前述《指引》中,對投資者以及相應的産品或服務進行了五類劃分,明確投資者可按其風險承受能力由低至高至少劃分為五類,即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積極型和激進型。
另外,《指引》還給出了統一的風險測評問卷,包括個人版和機構版。其中,個人版問卷考察收入來源、年收入、金融投資比例、債務、投資經驗、投資知識、投資期限、投資品種和投資態度等。
作為對投資者劃分等級的重要依據,協會給出的風險測評問卷對證券機構來説是一個重要的參照模板,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近兩日正按照協會的問卷來對原有的投資者調查問捲進行修改和調整。
華南一位基金合規人士向記者指出,“不同銷售機構最後出來的風險測評問卷可能會有所差異,比如券商不僅要賣基金還要賣股票和券商資管等,跟我們直銷渠道只賣基金肯定不太一樣,但總體上不會有太大差別。現在的問題在於《指引》中對於打多少分算哪個等級的投資者並沒有給出明確要求,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把握,現在內部對這個是有爭議的。”
此外,由於風險測評由各基金銷售機構完成,因此一位曾在某渠道購買過産品的老用戶,在7月1日後再通過同一銷售渠道購買産品時,是否還需要做風險測評,也可能面臨不同的情況。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合規部人士向記者解釋稱,老用戶在同一渠道買基金是否還需要做測評,取決於該基金銷售渠道是否會初始化所有客戶的風險等級測評。
上述人士指出,“如果銷售機構的風險測評機制發生了大的變化,則會將存量客戶的風險測評數據初始化為空,所有客戶都需要重新填寫風險調查問卷;如果銷售機構認為自己原有的風險測評機制已經較為完善,則無需重新測評。簡而言之,由各基金銷售渠道自行決定。”
有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就我們公司的直銷渠道而言,7月1日後不管是新老客戶都需要做一次風險測評,因為風險等級整套都跟原來不一樣。風測和補充用戶資訊是強制的,如果不做就不能繼續交易了,除了贖回以外。”
機構連續加班調試系統
除了投資者分類外,基金銷售系統的具體改造工作也隨著《指引》的發佈而面臨調整。
據華南一位機構人士透露,按照《辦法》的規定,基金銷售系統主要涉及到七個方面的問題,包括投資者資料補充、投資者分類及轉換、産品風險管理、風險告知及管理、交易控制、服務管理及留痕以及適當性自查,每一項大問題背後涉及到很多具體的環節,所以這幾個月基金公司都在不斷地進行系統的調試。
由於涉及細節眾多,不少基金公司人士反映,儘管《辦法》實施的時間已經非常臨近,但諸多細節仍然待完善,目前公司合規部門、銷售部門以及技術部門都面臨著較大壓力。
在多家基金公司人士看來,準備時間過於緊張。據了解,目前仍有多家公司表示系統仍未搭建完畢,7月1日能否準時上線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滬上一位公募人士坦言,“7月1日就要上線,我們公司本月才剛跟恒生開始搭建系統。目前業內普遍選擇與恒生電子(600570)進行合作,但效率緩慢。7月1日應該只能試運作,後續再逐漸改進。”
上述人士表示,“大公司可能會動作更快一些,很多小公司只能等待。”
不過亦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對小公司而言這樣或許也不錯,大公司是最容易檢驗出問題和不足的,反應也會相對迅速,小公司可以在大公司摸索的背後避免更多人力、財力的損失。
而僅剩不到10天的時間裏,各家基金公司也進入到更為忙碌的狀態,一邊忙著調試系統,一邊還要通宵達旦進行部門會議以討論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公司已經連續多個工作日召開了相關會議,參與人員包括市場、銷售、合規等部門,除了對系統各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還要補充各自部門在系統上線後需要做的業務細節。”
不過,相對而言,基金公司面臨的壓力較券商來説或較小,例如在“雙錄”方面可能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情況。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我們並不擔心,畢竟此前在各代銷機構也有相關業務的操作,這次只是進一步的跟進及落實。”
(責任編輯:毛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