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量化策略風潮中,一批公募機構的量化專戶産品受到了資金追捧,曾出現産品被“秒光”的情況。但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量化策略難以抵擋住市場的整體震蕩下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量化策略産品整體業績並不理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量化專戶的壓力同樣不小,量化策略失效,專戶資金的風險收益偏好亦發生變化。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部分量化專戶産品正在主動求變,一方面調整因子、模型,另一方面也開始出現“特定時期的特定操作”。
量化投資出現分化
量化投資策略近年來頗受熱捧。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量化基金幾乎全面盈利,41隻主動型量化基金中有38隻收益為正,且其中大部分基金的業績不低。到了2016年,上證指數震蕩下行,全年跌幅12.31%,但仍有30隻基金獲得正收益,在68隻主動型量化基金中佔比近半。
這樣的“戰績”讓量化策略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一時間不少機構大量發行量化策略産品。公募方面,除了公募産品以外,量化專戶也乘風而起。去年年中,曾出現過公募量化專戶産品被“秒光”的情形,其時,不少機構資金、企業資金對量化産品趨之若鶩。
這樣的“風口”在今年一季度繼續延續。今年年初,有不少公募在量化公募産品和專戶産品上銳意進取。當時,有公募專門設立了量化投資部,繼續深挖量化業務市場,重點拓展專戶産品。因為在量化專戶産品費率的議價上,針對機構定制的量化策略,機構議價能力更強,在投資範圍上,專戶的投資範圍更加廣泛,可以更好地實現客戶對資産配置和收益風險的要求。
但是,今年以來,市場上的量化策略正出現分化,一些量化策略快速失效。財匯大數據終端顯示,截至今年5月,有近8成的主動型量化基金業績告負,部分産品虧損幅度不小。同時,公募量化産品的發行也開始出現變化。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已經出現數只量化産品延長募集期的情況。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專戶産品上。一位公募機構量化投資人士表示,其公司旗下量化專戶産品正在面臨嚴峻的業績考驗。
尋求應對之策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事業部人士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涉及量化策略本身以及市場資金結構變化等多方面。“除了市場整體震蕩下跌的大背景外,一方面,部分量化策略被實證效果不佳,特別是一些成長風格的量化策略,更是經不住考驗;另一方面是市場資金的變化。量化策略是‘冷面策略’,是需要匹配資金相應的風險收益偏好的,但眾所週知,這部分風險收益偏好資金正大(002470)量流出市場,其背後有多方面原因。”該人士表示。
面臨如此的壓力和尷尬局面,部分量化專戶産品正在上下求索。據前述公募人士介紹,專戶量化産品在應對變局時還有相對的“空間”。“一方面進行因子、模型等的調整。除了合同規定的調整窗口外,還在與資金方協商的基礎上,調整的窗口也可以更為靈活,不過這必須是在保證量化策略分散投資、中立投資的基礎上。另外,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一些‘特定時期的特定操作’也被考慮進來,比如調整産品資産配置,但前提仍是要滿足資金方的風險收益管理需求。”
(責任編輯:毛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