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A股史上最強保衛戰 公募84份自購計劃曝建倉目標

  • 發佈時間:2015-07-13 07:33: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李娜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上周,力度罕見的多部門聯合護盤,使得A股在最後兩個交易日實現驚天反轉。市場主力之一的銀行、券商、上市公司、公募、私募等機構,也紛紛展開了提供流動性支援、增持、自購旗下基金等手段來共同維護市場穩定,這一來自多層面的護盤行動堪稱史上最強A股保衛戰。

  其中,公募基金啟動了“億元購基”計劃,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也競相成立資管産品,為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提供便利。在這一片“買買買”之聲中,普通投資者又能尋得哪些投資良機呢?且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

  7月4日以來,公募基金聯手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自購浪潮。據基金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84家基金公司準備出資26.87億元,積極申購旗下的偏股型基金。

  自掏真金白銀,且購買産品鎖定1年甚至3年,基金公司自然要從中長期角度來考慮投入産出比,那麼這84家基金公司的自購計劃中,有哪些産品值得投資者關注甚至跟隨?規模前十大基金公司又在掃貨哪類産品呢?經過深入調查和梳理,《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為您全方位呈現這一罕見的自購計劃。

  自購新基金佔近兩成

  仔細梳理這84家基金公司的自購方案不難發現,其對近期新發或正在發行的基金格外熱衷。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除尚未公佈具體申購方案的公司外,共有19家基金公司的方案中,涉及公司近期發行的新基金或成立不久仍處建倉期的次新基金,申購金額不少於4.85億元,佔總金額的比重不少於18%。

  率先推出自購方案的廣發基金,就擬購買最新發行的廣發改革先鋒靈活配置混合;另外,還將申購剛在6月25日成立的廣發中證全指能源ETF聯接基金。

  管理規模最大的天弘基金,在其1.6億元的自購計劃中明確,將出資1.1億元固有資金認購“容易寶”系列指數基金即將陸續發售的11隻,每只基金各認購1000萬元,並承諾至少持有三年以上,新基金自購資金佔比接近7成。

  今年勢頭強勁的匯添富基金,在其5000萬元的自購計劃中,將用2500萬元申購匯添富國企創新成長基金。銀華基金在擬自購的9000萬元基金中,拿出4000萬元認購近期擬發行或設立的偏股型基金,並承諾至少持有一年以上。

  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九泰基金打算認購新發的九泰銳智和九泰銳富等權益類基金,並承諾至少持有一年以上。創金合信和永贏基金公司也將自有資金投向了公司即將發行的第一隻偏股型基金。

  顯然,經過三周的大幅調整,不少個股已經“跌出價值”,新基金6個月的建倉期,將有足夠時間判斷未來市場動向,從而迅速建倉更為有利的品種。除基金以外的其他實力機構和頂尖牛人也會瞄準這些品種,為披露其持倉最新變動,打好A股反擊戰。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場人士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新基金建倉的時機比較好,可能借機抄底。”不過,也有部分基金市場人士認為,新基金髮行在上半年狂飆突進後,近期遭遇困境,部分新基金已延長募集期,上海一基金公司更將旗下基金的募集期延長至9月22日,用足3個月的發行期。

  基金公司自購新發産品,往往被視為與投資者利益共擔的一種決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對後市看法,因此也具有較強的廣告效應。此外,從歷史來看,一些投研實力不強的新基金公司自購新品也未必有好的業績效果。

  藍籌指數基金成主要目標

  從投資風格來看,藍籌指數基金及主打藍籌風格的基金同樣是基金公司本次申購的重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共有24家基金公司申購了自家的藍籌ETF;申購的熱門品種多集中在滬深300、上證180、上證50等。

  大型基金公司方面,廣發基金自購名單包含了廣發滬深300ETF、廣發中證全指金融地産ETF聯接基金等,合計耗資3000萬元。南方和銀華基金均耗資5000萬元,分別投資南方滬深300ETF聯接基金和銀華上證50等權ETF聯接基金。工銀瑞信的5000萬元自購計劃中,擬將2000萬元分給工銀瑞信滬深300指數基金。嘉實也出資1000萬元購買嘉實滬深300ETF聯接基金,華夏則自購華夏上證50ETF聯接和華夏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

  擁有藍籌ETF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也不例外,申萬菱信的4000萬元自購計劃中,擬拿出3000萬元申購申萬菱信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國金通用的1800萬元自購額度,則由國金通用滬深300指數和國金通用上證50指數基金平分。另外,中海、長安、長城、富國等多家基金的自購名單也有藍籌ETF身影。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公募人士表示,由於前期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流動性近乎衰竭,有些基金為備足流動性,被迫賣出流動性較好的藍籌股,導致其跌幅不小。部分AH股品種,原本H股估值比A股更便宜,但經過前期下跌,兩邊股價發生逆轉甚至持平,A股藍籌股機會顯現。

  有滬上公募基金經理指出,經過本輪深度下跌後,中小創一定會進入分化階段,很難再現價值與泡沫齊飛,而藍籌股也具備很強的估值優勢,可以和中小創在未來的市場風格中爭取一席之地。“主打藍籌股的指數基金將會是很好的搶反彈利器。就目前點位來看,藍籌股的長期投資價值已經顯現。”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經理表示。

  大公司青睞醫療主題

  在主題型基金方面,84家基金公司的自購方案中,醫療、國企改革、網際網路+等三大主題位居申購前列。

  在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有一半都申購旗下的醫藥主題型基金。具體來看,嘉實基金耗費1000萬元自有資金申購了嘉實醫療保健;天弘4000萬元申購的4隻指數型基金中,包含天弘中證醫藥100指數基金;華夏7000萬元申購的老基金中,有華夏醫療健康混合;南方使用1000萬元申購了南方醫保基金。

  此外,招商醫藥健康産業基金被納入招商基金的自購對象;國泰基金投入1000萬元申購國泰國證醫藥衛生指數基金;德邦基金出資的1000萬元,則在德邦優化配置和德邦大健康基金中二選一。

  從A股歷史來看,醫藥股向來是牛股集中營之一,鋻於人口老齡化及健康産業未來發展,醫藥股前景也一直備受基金公司重視。

  而對上半年熱炒的網際網路+概念,多家基金公司也納入自購計劃,工銀瑞信和國泰就申購了旗下的網際網路+概念基金。此外,廣發和匯添富申購了自家的國企改革主題基金,國投瑞銀則用1000萬元申購國投瑞銀銳意改革基金。

  從公司來看,南方基金對主題型基金頗為看好。在其1億元的自購方案中,分別有1000萬元用於申購南方醫療、南方中國夢、南方創新經濟、南方新優享和南方高端裝備基金,共計5000萬元。

  可跟進“藍籌+績優+主題”組合

  通過對上述自購方案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基金公司的投資組合可歸納為:藍籌指數基金+績優基金+主題型基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為工銀瑞信、南方、嘉實、國泰等。

  顯然,自購基金的選擇來源於基金公司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投資者也可依據這一組合構建自己的權益類基金投資方案。在藍籌指數基金方面,除滬深300、上證50等傳統指數基金外,近年來一些藍籌風格的行業主題基金也逐漸增多,如金融、地産、煤炭等,投資者可根據市場風格選擇相應的指數基金。一旦市場轉暖,指數上揚,該類基金可視為搶反彈的理想工具。

  此外,作為各家基金公司的精品,績優基金也是本次申購的重點之一。比如,近兩年業績突出的寶盈基金,在其5000萬元的自購額中,1000萬元申購旗下明星産品寶盈新價值。國投瑞銀則申購旗下老牌績優基金國投瑞銀策略精選和今年業績較為突出的國投瑞銀美麗中國益民基金通過其子公司申購旗下優質基金益民服務領先。不過,富國基金並未選擇今年領跑的富國低碳環保,而是從長期業績角度出發選擇了富國研究精選。

  比較來看,這類優質基金往往有較為突出的長期業績參考,或是基金經理過去有更突出的管理能力,以及對不同市場風格更強的適應性。

  主題基金方面,近年來國企改革、高端裝備製造一帶一路等主題都十分受投資者歡迎。在主題基金的挑選中,投資者更應從大方向來把握,特別是本次基金公司自購方案中偏愛的“醫療、國企改革和網際網路+”三大主題,應給予足夠重視。

  投資者通過構建“藍籌指數基金+績優基金+主題基金”的組合,進可攻退可守,有望獲得較為穩健且樂觀的收益。

  推資管

  搶食上市公司增持計劃機構靠“三招”

  自證監會發出鼓勵大股東及董監高增持號召,短短數日,多家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迅速啟動相關資管計劃業務,目前已有項目火速落地。為爭搶上市公司資源,拓展新業務,除了比拼速度,資管機構紛紛降低門檻,更有甚者打出零管理費的廣告。

  不過,對於同時燃起的銀行配資業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資管機構態度分化:有機構表示,是否配資取決上市公司需求;也有機構仍在等待監管層細則指引。

  拼速度降門檻零費率

  “我們正在梳理最近6個月有過減持行動的上市公司名單,然後前去諮詢是否需要相關的增持服務。”近日,有券商資管總部投融資總監透露,目前正和多家上市公司接恰。

  近日,證監會發佈通知規定,在6個月內減持過本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及董監高,通過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定向資産管理等方式購買本公司股票的,不屬於《證券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禁止情形。通過上述方式購買的本公司股票6個月內不得減持。該規定也為券商、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業務途徑。

  A股反彈,股價回升,能否配合上市公司迅速推出資管計劃,是各類資管公司比拼的重點。據《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記者了解,東方證券資産管理公司(以下簡稱東方資管)相關業務流程大致在5個工作日左右,目前已有一單項目成立;華泰證券資管聲稱,通過其定向資管計劃可三天完成;也有基金子公司人士強調,“項目談完當日可以確定法律合同,次日可以打款,打款之後第二天就能成立。”

  門檻、價格是除速度之外的另外兩個法寶。“現在上市公司增持的定向資管計劃不設門檻。”東方資管人士稱,以往定向資管計劃門檻設在3000萬是考慮公司成本,現在更多強調支援監管政策。平安證券也對媒體表示,將設立“信心增持”特別資管計劃,其中定向資管計劃將不收取管理費。

  不過,有基金公司人士在打出此類資管計劃的廣告後,不到半日又悄然刪除。“券商才是這類業務的有力競爭者,我們只是喊喊口號。”該基金公司人士判斷,券商有上市公司資源,業務可以很快開展,“不用一兩周時間,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業務就會被市場瓜分完畢。”

  在一位基金子公司項目經理看來,除了券商有投行資源,銀行係基金子公司佔據銀行端資金優勢,也是可迅速切入此類業務的資管機構之一,其他資管機構則優勢欠缺。

  增持資管計劃隱現配資

  三周的千點回調讓A股經歷了劇烈去杠桿的陣痛,但在推出上市公司增持計劃的過程中,配資隨處可見。

  “針對上市公司增持的資管計劃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若是採取配資加杠桿的方式,則是上市公司資金做劣後,銀行資金優先級,資管機構在其中提供通道加杠桿的作用。”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在介紹該公司上述資管計劃時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多家資管相關業務廣告時發現,按2:1配資、融資成本8%,是目前通行標準。

  “民生銀行是1:1,寧波銀行是1:2。”有券商資管人士介紹目前銀行配資比例。寧波銀行工作人員此前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了具體操作流程,優先考慮優質上市公司,特別是主機板公司,中小板擇優考慮,創業板個案個議,具體視公司財務指標、公司流通市值等情況而定。“有負面新聞的,利潤虧損的,還有ST的,都不做。”

  不過,也有部分資管機構對配資加杠桿態度謹慎。有券商資管人士表示,暫時未考慮做配資的結構化設計,僅做一對一的定向資管計劃。“證監會公告中提到的只是定向資管計劃,若是在産品設計中加上配資,則需要做一對多的資管計劃再嵌套定向資管計劃,監管層是否穿透計算人數目前仍未確定。”

  一位銀行係基金子公司副總也表示,公司目前相關業務還未開展。“公司對上市公司增持計劃可否配資仍有分歧,還在等監管層細則或窗口指導意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