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小主”突圍術:事業部改革活力再造
- 發佈時間:2015-01-05 08:48: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在業內看來,2014年掀起的事業部制改革風潮,將顛覆 2015年基金業的競爭格局。
“現在的趨勢是大中型 基金公司優秀的投資人才外流,他們不是流向私募,就是流向類私募體制的公募平臺。”2015年伊始,一位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優秀人才的流動軌跡,代表的是機構資金的流向。
記者採訪了解到,2014年末,規模排在前二十名的基金公司,近期普遍面臨投資總監、明星基金經理等兩位以上投資骨幹離職的問題。
這批基金經理職業生涯的下一站,大多數是私募行業,但有一部分是類私募體制的公募平臺,如中歐、前海開源等基金公司。
“保險、財務公司等機構買基金重點是看基金經理,而不是看平臺。一旦基金經理離職,我們就贖回基金。”一位保險公司負責基金組合的投資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跳槽至小基金公司,2015年會有一批小公司實現規模迅速“長大”。
小公司選準突破口
當日曆翻開2015年新的一頁,2014年基金業年終規模排名戰已然結束,一批中小基金公司的行業排名逆勢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 中歐基金管理的資産規模達到254.6億元,相比2013年底115.2億元的規模增加139.4億元,增長率達到121%。同時,中歐基金在行業的排名由2013年末的47名提升至2014年的40名。
就絕對數值而言,中歐基金的排名只提升7名,但代表其在行業所處的位置由後1/2提升至行業前1/2.
2013年末,中歐基金管理著115.2億元資産規模,在73家基金公司中的排名是第47位,這在行業的分位數佔比是60.25%。2014年末,基金業共有94家公司,中歐基金排在第40位,行業排名佔比升至42.55%。
中歐基金是2014年小基金公司實現規模突圍的代表。此外,前海開源、國金通用等一批小基金公司,均在2014年實現規模增長和排名提升的上升態勢。
數據顯示,前海開源基金2014年管理的資産規模是25.3億,在94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排名第72位。而2013年末,其管理的資産規模只有1.3億,在78家公司中墊底。
國金通用基金管理公司2014年末管理資産規模是68.1億,在基金業排第60位。2013年年末,其資産規模只有3.1億,在78家公司中排名第76位。
上述幾家基金公司的共同點在於都是行業小公司,2014年逆勢突圍的路徑均是在公司內部推行事業部制改革。
“基金業傳統的體制是大而全的投研體系,基金經理只是一顆螺絲釘。但在事業部制模式下,基金經理的角色是公司合夥人,可以參與管理費的分成。”一位在基金業從業10年的基金經理李林(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事業部制運作模式中,基金公司相當於類私募平臺,其激勵機制更有吸引力。
記者了解到,中歐、前海開源、國金通用等小基金公司推行的事業部制改革,運作機制是基金公司搭建研究、銷售、産品等團隊,負責産品設計、銷售、清算、研究等中後臺業務。
而基金公司核心的投資人才則採取事業部制運作模式,由優秀的基金經理擔任事業部的合夥人,他負責招聘兩三位研究骨幹,為其提供研究支援。在基金公司內部,不同基金經理領銜的事業部,採取獨立核算、自主管理、平行發展的模式。
據記者採訪,不同基金公司的事業部制分成比例略有差異。中歐基金平臺上,事業部團隊可以獲得40%的管理費收入,而前海開源基金事業部團隊拿到的管理費分成比例是30%。
事業部制風潮
2014年基金業掀起的事業部制風潮,最早出現在2013年底。而首批試水的基金公司就是上海的中歐和地處深圳的前海開源。
其中,中歐基金先後建立5個不同策略和風格的事業部小組,如周蔚文領銜的行業精選組、茍開紅帶領的基本面選股組、刁羽領隊的固定收益組、曹劍飛掌舵的成長策略組等。
2014年末,中歐基金迎來第6位事業部合夥人——原華南一家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劉明月,其曾被海通、招商等券商評為三年期金牛基金經理及五年期權益類投資十佳基金經理。
“中歐基金第7和第8個事業部的負責人已經敲定,近期很快就會到位。”一位接近中歐基金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兩位均來自北京的公募基金,都是五年期業績優秀的長跑型選手。
“我們現在的事業部負責人都來自公募。但2015年還會有其他資管行業的優秀人才加盟,他們來自券商資管或者是保險等其他機構。”一位中歐基金的投研人士向記者表示。
作為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小基金公司,前海開源通過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等模式吸引了大量投研精英加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解到,截至2014年末,前海開源投研團隊達30余人,基金經理人數就接近20人。其中,由同行跳槽而來的基金經理有原 南方基金投資總監王宏遠、原中信證券自營部高級投資經理羅大林、原長盛基金金牛基金經理劉靜、資深基金經理丁駿;原南方全球精選基金經理曲揚等。
2014年下半年以來,事業部制改革成為基金業的一股新潮流,九泰、國金通用等小基金公司,均採用事業部制的模式招攬人才。
其中,2014年獲批的九泰基金更是在成立之初即打出“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的招牌從泛資産管理行業招攬人才。其中,總經理王學明、督察長王彥斌分別是原 信達澳銀基金副總經理和監察稽核總監,投研負責人吳祖蕘和專戶投資總監趙勝利均來自銀河證券。
在“股權激勵+事業部制”運作機制下,小基金公司不僅招攬業內優秀投資人才,也聚攏一批研究實力較強的資深行業研究員。
“事業部模式講究的是小而精的高效研究平臺,研究員由擔任事業部合夥人的基金經理招聘,由基金經理負責支付工資及獎金。”李林説,在傳統的公募平臺,研究員服務十幾位基金經理,年收入為三四十萬元。而在小公司的事業部平臺,無論是保底收入和獎金都大幅提升。
記者注意到,2014年有不少研究員從大型基金公司、券商研究所跳槽到小基金公司平臺。
例如,原南方基金首席研究員王霞、研究組組長邱傑,原中信證券機械、軍工新財富明星分析師薛小波,原匯豐銀行(德國)股票研究所及投資銀行部副總裁謝屹等,紛紛加盟前海開源基金。
快速突圍捷徑
2014年下半年以來,事業部改革在基金業的小基金公司不斷被複製。在業內看來,這是中小基金實現快速突圍的捷徑。
“這是突圍的捷徑。”一位由大型基金公司轉到小基金平臺的基金經理陳鋒(化名)指出,優秀的投資人才是稀缺資源。小基金公司只要能挖到長期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就能在短期內實現規模的迅速增長。
據記者了解,小公司選擇事業部合夥人的要求是基金經理要有5年投資經驗,三年期、五年期業績排在行業前1/5,在保險、財務公司、券商等機構中有良好的口碑。
“我們在選拔基金經理時,首先看他的過往業績和機構持有的比例,再到保險等機構渠道做盡職調查,了解他在不同階段的操作情況和機構的評價。”某基金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事實上,險資等機構的認可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路徑和成本。
“優秀的基金經理在銀行渠道發行産品,可以募集到比較大的規模。但是,走代銷渠道的發行成本比較高,約70%的管理費要分給銷售渠道。”陳鋒介紹,與此不同的是,機構申購基金走的是基金公司直銷渠道,銷售成本非常低。
“ 股票型基金收1.5%管理費,走代銷渠道時,基金公司最多只能拿到0.8%。但走直銷渠道,可以拿到1.5%。”陳鋒説,機構以直銷渠道購買的股票型基金,可以實現管理費收入最大化。
率先在2013年末推行事業部改革的中歐基金,充分體現機構佔比逐步攀升的特點。2013年末,機構投資者持有中歐旗下基金份額的佔比為57.1%。2014年三季度末,該數字提升至73.8%。
中歐基金的産品結構顯示,旗下有17隻基金,其中,股票型和 混合型基金的數量分別有6隻和4隻,管理的資産規模達到119.82億和79.74億。這意味著其權益資産規模達到199.56億,佔總規模的比例達到78.38%。
“權益資産給基金公司帶來的管理費收入最高,是實實在在的肌肉,沒有水分。”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舉例,機構走直銷渠道認購30億規模的股票型基金,給基金公司帶來的一年管理費收入就是4500萬元。根據4:6的分成機制,事業部團隊可以獲得1800萬元的管理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