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鰻快報》文/高偉
一不小心,自己的運營情況就被參股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出來了!《電鰻快報》注意到,有這種擔心的多是中小型基金公司,且掙紮在生死線上。
《電鰻快報》統計發現,截至3月28日,已有27家基金公司披露去年經營情況,合計凈利潤為140.29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盈利5.2億元。不過,這個平均盈利數據的背後可有不小的乾坤,有公司盈利最高達到17億元,但有公司連續虧損,更多公司表現平淡。實際上,共有25家基金公司在去年盈利,但卻有公司雖然也盈利,但實際上已經舉步維艱。其中,中海基金在2019年雖然勉強盈利,但其營業收入突然下降近20%,在目前已披露2019年運營數據的27家基金公司中,主營收入下降最快的基金公司,不得不令人唏噓。
打來國聯證券2019年年報,我們看到,該公司持有中海基金33.409%的股權,中海基金2019年底總資産為3.67億元。其披露的運營數據如下圖(截圖來自國聯證券2019年年報):
對比2018年數據不難看出,中海基金3.67億元的總資産,同比下降7.4%;凈資産3.23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在年度利潤方面,與2018年的虧損2837.9萬元相比,去年則勉強盈利36.7萬元,而本公司股東分佔本年底利潤達411.0萬元。
雖然利潤36.7萬元對於一家基金公司來説有點杯水車薪,但至少説明公司不虧損了。但《電鰻快報》發現,其收入方面卻暗藏跟大危機。中海基金2019年營收為1.47億元,與上年的1.77億元相比下降16.96%。
進一步觀察國聯證券2019年年報,我們還發現,在為國聯證券提供證券經紀服務收益方面,中海基金僅306.5萬元,同比下降17.63%;在提供基金代銷服務收入方面,中海基金也僅4.5萬元,同比下降78.87%。
對於上述交易數據,中海基金在參股股東國聯證券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我們跳開國聯證券的年報,開看看中海基金自身在去年的發展情況,也基本清楚這家公司為啥營收下降如此之快。
中海基金在2004年3月18日成立,至今已經16個年頭了,但截至去年年底基金數量僅39隻,管理規模為119.30億元,經理人數也不過13人。實際上,這家基金公司近兩年規模一直處於100億元的低位。如圖:
據《電鰻快報》了解,中海惠祥分級債券和中海惠利分級債券兩隻分級保本基金,分別成立於2014年8月29日、2013年11月21日,江小震則分別從2014年8月29日、2016年4月16日起開始管理中海惠祥、中海惠利,直至2019年4月23日被楊皓鵬免職後離任。但自2016年四季度起,受債市調整影響,兩隻基金凈值出現大幅回撤,特別是B份額(劣後級份額)由於自帶杠桿屬性更是出現暴跌。其中,中海惠祥分級B在2016年四季度下跌10.84%,中海惠利分級B在2016年四季度下跌12.02%。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2隻基金在此次風波中大致虧損了4個億,當時的基金經理江小震曾寫舉報信十問總經理,在業內引起不小轟動。鉅額虧損最終由中海基金填補,導致原中海基金總經理和督察長先後離任。
此外,中海基金可轉債債券A是累計虧損最多的債基,從2013年3月份成立至今虧損超過20%。從年度來看,即使在股市大漲的時期,該基金的業績增長也讓人失望。比如2017股市大漲,不少可轉債基金收益紛紛超過純債基金,但中海可轉債債券A/C的業績卻是-5.31%、-5.64%,遠低於同期此類基金的平均收益卻是2.54%;2018年,同類基金平均回報率為4.56%,為中海可轉債債券A/C的業績卻是-17.47%、-17.69%。
回到2019年,中海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混合型基金中海惠裕純債發起式(規模為6.37億元),2019年回報率為1.62%,而同期同類基金平均業績為6.26%,在2110隻可比基金中排名第1469名;混合基金規模老二的中海瑞利六個月定開債(規模為5.99億元),2019年回報率為0.90%,而同期同類基金平均業績為4.70%,在799隻可比基金中排名第542名。
顯然,中海基金不管是固收基金還是權益基金,在投研上還有較明顯的短板,這是基金規模難以提升的根本原因。中海基金營收的下降,讓人們有些吃驚,而這家公司要想改變目前頹勢,需要下大決心,大功夫。“小公司的規模、業績表現、風控能力等與大公司有一定差距,在行業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以及行業發展越發規範有序的大背景下,突圍有一定難度,留給小基金公司的時間和空間都越來越有限。”業內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孫朋浩)